诊断多发性脑梗塞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多方面综合评估。病史采集要了解一般情况(包括基本信息、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和神经系统症状;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肢体运动、感觉、反射、颅神经检查)和其他系统检查(血压、心脏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DSA)和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生化检查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特殊人群需细致谨慎,兼顾基础疾病影响。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等。不同年龄阶段多发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可能不同,例如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某些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上可能有差异,如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情况。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习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饮酒过量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等,这些因素都与多发性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还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都是多发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导致血管损伤和斑块形成;糖尿病会引起代谢紊乱,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神经系统症状
详细询问患者出现的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是否有肢体无力、麻木,一般来说,脑梗塞导致的肢体无力可能是突然发生的,且多为一侧肢体受累,麻木也可能伴随肢体无力出现;是否有言语不利,包括说话不清、表达困难等;是否有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多发性脑梗塞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表现,不同的症状提示梗塞累及的部位可能不同。
二、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肢体运动功能:检查患者四肢的肌力、肌张力。通过让患者做抬举、握持等动作来评估肌力,正常肌力为5级,若肌力下降则提示可能存在脑梗塞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观察肌张力,肌张力增高或降低都可能与脑部病变有关。
感觉功能:检查患者的痛觉、触觉、位置觉等感觉情况,感觉减退或异常提示可能有感觉传导通路受累。
反射检查:包括腱反射、病理反射等。如巴氏征等病理反射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常见于脑梗塞患者。
颅神经检查:检查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咀嚼运动、吞咽反射等颅神经相关功能,了解是否存在颅神经受累情况,因为脑梗塞可能累及不同的颅神经,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
2.其他系统检查
进行血压测量,高血压是多发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需了解患者血压水平;检查心脏情况,如听诊心率、心律等,因为心脏疾病可能是脑梗塞的栓子来源,如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源性栓子脱落,进而引起脑梗塞。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多发性脑梗塞的常用方法。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的梗塞灶,能帮助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不过对于一些小的梗塞灶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脑梗塞病灶,尤其是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在发病数小时内detect到缺血病变,能更早、更准确地诊断多发性脑梗塞,还能清晰显示梗塞灶的部位、大小、数量等情况。
脑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对于明确多发性脑梗塞的血管病因有重要意义。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
2.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了解患者的血常规情况,如白细胞计数等,若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等情况,感染也是脑梗塞的诱发因素之一。
生化检查
血糖:检测血糖水平,了解患者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糖情况,高血糖会加重脑梗塞的病情。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多发性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肝肾功能: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因为一些治疗脑梗塞的药物可能通过肝肾代谢,了解肝肾功能有助于合理用药。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增加,对于多发性脑梗塞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诊断多发性脑梗塞。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各项检查需要更加细致谨慎;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和病情判断的影响,并且在后续的治疗和管理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