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的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血常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可见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等异常、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涂片可发现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培养可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等增高、CRP升高;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相应表现,头颅MRI更敏感。
一、脑脊液检查
1.外观: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外观多呈混浊状。这是因为脑脊液中存在大量的细菌、炎症细胞等成分,导致其透明度下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外观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是混浊的情况较为常见。在新生儿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和病情反应的特殊性,脑脊液外观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以混浊为主要特征之一。
2.压力:
脑脊液压力通常会增高。这是由于颅内炎症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多、吸收障碍等原因引起。对于婴幼儿来说,颅内空间相对较小,压力增高可能更明显,可出现前囟饱满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前囟未闭,压力增高时前囟隆起是比较典型的体征,而年长儿前囟已闭,则主要通过腰穿测压来发现压力增高。
3.细胞数: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一般白细胞数可达到(1000-1000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在60%-90%左右。不同年龄阶段可能有所不同,新生儿时期白细胞计数可能相对稍低,但仍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例如,在婴儿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是常见的细胞数变化特点,这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炎症反应表现。
4.蛋白:
蛋白含量增高,一般可达到1-3g/L甚至更高。蛋白升高是因为炎症导致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渗出到脑脊液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蛋白升高的程度可能有差异,但总体呈现蛋白含量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在幼儿患者中,蛋白升高可能会影响脑脊液的生化指标,进而提示脑膜炎症的严重程度。
5.糖和氯化物:
糖含量降低,多低于2.2mmol/L,氯化物也可降低,多低于110mmol/L。这是因为细菌代谢消耗了葡萄糖,同时炎症影响了脑脊液中糖和氯化物的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糖和氯化物的降低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脑脊液生化检查的典型异常表现。在儿童患者中,糖和氯化物的降低可作为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细菌学检查
1.涂片革兰染色:
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阴性短小杆菌。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涂片,能够直接看到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对于临床医生快速初步判断是否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规范进行涂片和染色,不同年龄的患者脑脊液中细菌的可见情况可能因细胞数量等因素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可以尝试通过革兰染色来寻找病原菌。
2.细菌培养:
脑脊液细菌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将脑脊液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可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一般可达80%-90%左右。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细菌培养阳性对于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环境的控制,以确保能够准确培养出流感嗜血杆菌。
三、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一般可达到(10-3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超过60%。这是机体全身性炎症反应的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是为了应对细菌感染。不同年龄的患儿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在婴儿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更为显著,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升高,这反映了婴儿机体对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强烈免疫反应。
2.C反应蛋白(CRP):
CRP明显升高,一般可超过10mg/L。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时迅速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CRP的升高情况可以辅助判断感染的轻重。在儿童患者中,CRP的明显升高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细菌感染,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脑膜强化、脑室扩大、脑实质水肿等表现。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头颅CT对于观察颅内病变有一定帮助,但需要注意辐射剂量。在病情较重的患儿中,头颅CT可以发现脑膜炎症导致的颅内结构改变,如脑膜强化提示脑膜有炎症反应,脑室扩大可能与脑脊液循环受阻等因素有关。
2.头颅MRI:
对于脑膜炎的诊断比CT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脑膜强化、脑实质内小的炎症病灶等。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患者中,头颅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内的细微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例如,可以发现脑膜的轻微炎症改变以及脑实质内可能存在的缺血、水肿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