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肾病有不同特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多样;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相关;高血压肾损害与血压水平及控制情况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肾损害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遗传性肾病多囊肾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类型;感染相关肾病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细菌感染相关性肾炎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与细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病理类型多样:
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群体,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足细胞的分子表型改变等有关,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引发此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病因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自身免疫紊乱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自身免疫调节异常而发病。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相对多见,发病可能与自身抗体产生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自身抗体产生的几率增加,从而易患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其病因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相关遗传背景,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升高。
二、糖尿病肾病
1.与糖尿病病程相关: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时易并发糖尿病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滤过,进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改变。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若血糖控制不理想,也可能较快出现糖尿病肾病相关病理变化。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血糖波动可能更明显,会加重对肾脏的损害风险。
三、高血压肾损害
1.与血压水平及控制情况有关:
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等。高血压患者中,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年龄越大,血管弹性越差,患高血压的几率及发展为高血压肾损害的风险相对越高。男性高血压患者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增加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风险;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若血压控制不佳,也易引发高血压肾损害。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肾损害
1.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自身抗体产生有关,体内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沉积在肾脏等多个器官组织。育龄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易引发自身免疫紊乱,从而增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风险。男性也可患病,但相对少见,当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产生针对自身细胞核等成分的抗体时,就会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炎症等病变。
2.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发病与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如对某些食物、药物、感染源等过敏后,体内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对外界过敏原的反应更敏感,当接触过敏原后,易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青少年也可能因接触过敏原而发病,其发病机制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沉积后引起肾脏损伤。
五、遗传性肾病
1.多囊肾:
为遗传性疾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类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多见于成人,致病基因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形成囊肿。患者家族中若存在相关致病基因携带情况,后代患病风险较高,无论男女,只要携带致病基因就可能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组织,影响肾脏功能。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多见于婴儿和儿童,胎儿期即可出现肾脏囊肿等病变,由于遗传因素,父母双方若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子代发病几率明显增加,婴儿或儿童期发病后会严重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六、感染相关肾病
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发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发病,儿童感染后若免疫反应异常,更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成年人感染后,若自身免疫调节失衡,也会导致病毒相关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脏沉积,引起肾脏炎症等病变。
2.细菌感染相关性肾炎:
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多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因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该类肾病,儿童在冬季等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若感染链球菌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容易引发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成年人若皮肤等部位感染链球菌,也可能通过免疫反应导致肾脏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