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早期阶段,癌细胞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病理类型有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方式,预后较好,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定义
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也没有发生间质浸润和远处转移。
二、病理类型
1.导管原位癌
是最常见的乳腺原位癌类型,癌细胞位于乳腺导管内,细胞形态多样,可呈现实性、筛状、乳头状等生长方式。其发生与乳腺导管上皮的异常增生有关,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多见于40-60岁女性,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遗传等因素相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小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癌细胞充满小叶腺泡和终末导管,但基底膜完整。小叶原位癌的发生也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同样以40-60岁女性多见,不过其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但有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潜在可能,且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亲属患乳腺小叶原位癌,其他女性成员需密切关注乳腺健康。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乳腺原位癌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常是通过乳腺癌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的异常病变。部分患者可能偶尔发现乳腺内有质地较硬、边界不太清晰的小肿块,但由于处于原位癌阶段,肿块通常较小,且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
2.体征特点
在乳腺体格检查时,有时可触及可疑的小结节,但与周围组织的边界可能不太明确,质地与周围乳腺组织相比可能稍硬。不过,很多情况下通过体格检查难以准确区分原位癌与其他乳腺病变,需要借助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对于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导管原位癌在乳腺X线片上可能表现为微钙化灶,这些微钙化灶呈簇状分布,是导管原位癌较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小叶原位癌在乳腺X线片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表现,或仅表现为乳腺结构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
乳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等情况,对于鉴别乳腺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有重要作用,对于乳腺原位癌的诊断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但不如乳腺X线摄影对微钙化灶的显示敏感。
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多中心性、多灶性的乳腺原位癌的检测有优势,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乳腺病变的范围,但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手段。
2.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诊断乳腺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乳腺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癌细胞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即可确诊为乳腺原位癌。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乳房肿块局部切除术:对于导管原位癌,若病变局限,可考虑行乳房肿块局部切除术,切除病变组织,同时需要确保切缘阴性,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这种手术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乳房的外观形态,尤其适用于希望保留乳房的患者。对于小叶原位癌,若诊断明确为小叶原位癌,部分患者可考虑行单侧乳腺的象限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范围、个人意愿等因素。
2.放疗
对于行乳房肿块局部切除术的患者,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的几率。放疗可以杀灭局部可能残留的癌细胞,尤其是对于导管原位癌,放疗能够有效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内分泌治疗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原位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可能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内分泌药物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例如,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可考虑使用他莫昔芬等内分泌药物进行治疗,一般需要治疗一定的疗程,如5年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月经状态等因素来制定。
六、预后情况
1.总体预后
乳腺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由于癌细胞尚未发生浸润和转移,经过规范的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导管原位癌患者经过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小叶原位癌患者的预后相对更优,发生浸润性癌的风险虽然存在,但通过密切随访和适当的监测,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存结局。
2.影响预后的因素
年龄是一个影响预后的因素,一般来说,年轻患者相对老年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力等状况可能有所不同,但乳腺原位癌的预后主要还是与病理类型、治疗是否规范等因素相关。病理类型中,导管原位癌的某些亚型可能预后稍差于其他亚型,但总体差异不大。治疗是否规范,如手术是否彻底、放疗是否充分、内分泌治疗是否合理等,都会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配合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