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发生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包括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菌等)、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感染;非感染因素有饮食(食物过敏、不洁或不当饮食)、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化疗药物)、环境(寒冷刺激)、精神心理(长期不良情绪)等因素影响。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全球每年有大量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患胃肠炎,尤其在寒冷季节高发,可引起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对婴幼儿的健康威胁较大,尤其是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婴幼儿,更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的侵袭。
2.诺如病毒:也是引起胃肠炎的常见病毒之一,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诺如病毒,但以成年人和学龄儿童相对更为常见,感染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导致胃肠炎,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等。ETEC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为常见,可引起旅行者腹泻等情况,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脱水等症状。EIEC则可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对肠道黏膜有侵袭作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
2.沙门氏菌:常见的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乳制品等引起感染。沙门氏菌感染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如高热、剧烈腹泻、腹痛等,还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3.弯曲菌: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肉类、牛奶等传播,空肠弯曲菌是引起人类胃肠炎的主要弯曲菌种类。该菌感染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感染后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
(三)寄生虫感染
1.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通过饮用被该寄生虫包囊污染的水而感染,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地区或旅游时饮用不安全的水源容易感染。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腹痛、腹胀、消瘦等消化不良症状,而成年人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感染后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全身症状,但会持续存在胃肠道不适。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海鲜中的某些蛋白质等过敏,食用这些食物后可能引发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其中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肠炎样表现。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食物过敏,常见的引起儿童食物过敏的食物有牛奶、鸡蛋、花生等,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过敏情况。
2.饮食不洁或不当:食用变质、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剩菜剩饭、过期的食品等,其中的细菌、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此外,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胃肠炎。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的人群,胃肠道黏膜长期受到刺激,患胃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等,进而引起胃肠炎样症状。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因此更容易受到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在服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
2.化疗药物:一些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胃肠炎。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同的化疗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的程度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在化疗期间需要对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和相应的处理。
(三)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从而诱发胃肠炎。例如在冬季,气温较低时,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如果不注意腹部保暖,就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引发胃肠炎。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增加胃肠炎的发生风险。比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由于精神压力大,容易出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等,进而发展为胃肠炎。对于儿童来说,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而导致胃肠道问题,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精神因素引发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