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改变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需与乳腺癌、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部分复发,需定期随访。
一、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主要侵犯乳腺小叶,好发于生育期、非哺乳期或哺乳期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不明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如结核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创伤、药物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推测可能是机体对乳腺内的某些抗原物质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乳腺组织出现肉芽肿性炎症改变。
(二)发病机制相关推测
自身免疫因素: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攻击乳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促使肉芽肿形成。例如,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一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抗体,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感染因素:有学者认为结核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是诱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原因之一。这些病原体感染乳腺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肉芽肿性炎症的发生。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明确检测到感染源。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乳房肿块: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较明显。
皮肤改变:病变处皮肤可出现红肿,类似于炎症表现,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等。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可为浆液性或血性等。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在疾病活动期出现低热等表现。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育龄女性:处于生育年龄阶段的女性是高发人群,其发病与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哺乳期或非哺乳期均可发病,哺乳期发病可能与哺乳相关的乳腺组织损伤等因素有关。
非哺乳期女性:非哺乳期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及其他潜在的感染等因素关系更密切,症状表现与哺乳期发病有一定相似性,但可能没有哺乳相关的诱因。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可伴有钙化等表现,但特异性相对超声稍低。
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病理学检查
空芯针穿刺活检:通过穿刺获取乳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典型的肉芽肿性炎症改变,如可见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手术切除活检:对于穿刺活检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更准确地明确病变性质及类型。
五、鉴别诊断
(一)与乳腺癌鉴别
乳腺癌一般肿块边界多不清,形态不规则,常伴有钙化,通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乳腺癌的病理表现与肉芽肿性乳腺炎有明显不同,乳腺癌细胞具有异型性等特点。
(二)与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
浆细胞性乳腺炎也可出现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表现,但两者在病理上有差异,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是导管扩张及浆细胞浸润为主,而肉芽肿性乳腺炎以肉芽肿形成为主,通过病理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一)保守治疗
对于病情较轻、肿块较小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部分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中医中药治疗:部分中药具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可辅助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用药。
(二)手术治疗
对于肿块较大、病情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需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但要注意尽量保留正常乳腺组织,以保持乳房的外形和功能。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肉芽肿性乳腺炎,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对母婴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以保障母婴健康。
七、预后及随访
(一)预后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可缓解病情,肿块消退,症状改善。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患者的自身免疫状态等。
(二)随访
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等检查,观察乳腺病变的变化情况。对于有复发倾向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密切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心理状态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