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吐血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表现为呕血颜色与量因情况而异及伴随贫血、休克等症状;诊断靠胃镜、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预防要积极治基础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导致胃出血吐血的常见病因。溃疡可侵蚀胃或十二指肠的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出血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年龄较大者可能因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更易出现严重出血情况;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绝对显著差异,但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容易破裂出血。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是高发群体,男性因酒精性肝硬化等因素相对更易患肝硬化进而引发该情况,生活中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风险更高。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因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药物等)引起。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被破坏,导致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和出血;大量饮酒后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也会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和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上述应激因素或长期不规律饮酒、滥用药物的人群易患。
胃癌:胃癌病灶处的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从而侵蚀血管引起出血。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胃癌,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家族胃癌病史、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风险增加。
胃出血吐血的表现
呕血颜色与量:出血速度快、量多者,呕血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速度慢、量少者,呕血颜色可能呈咖啡色,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出血量不同表现也不同,一次出血量在5ml以上时,大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出现黑便;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
伴随症状:患者可能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表现,这是因为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机体代偿引起;严重出血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对出血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可能在出血量相对较少时就出现较明显的休克症状,儿童则因血容量相对较少,出血后贫血和休克症状出现得更快更明显。
胃出血吐血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胃内病变情况,如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静脉曲张的程度,胃癌的病灶情况等,还能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胃镜检查,但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
血常规检查:可通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贫血的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会下降,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不同年龄的正常血常规指标范围不同,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年龄判断血常规结果是否异常。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不能确定出血部位,可辅助判断胃出血情况。
胃出血吐血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红蛋白等变化。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补充血容量:根据出血的量和患者的情况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液体的量和速度,避免过量输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止血治疗:可采用药物止血,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还可通过胃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方法。
胃出血吐血的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规范服用治疗溃疡的药物;有肝硬化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硬化,控制门静脉高压,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儿童若有基础疾病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儿童要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成年人要注意平衡工作与生活,避免不良生活方式。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早期发现胃部病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