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有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较小息肉,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或怀疑恶变息肉,也需考虑相关因素);手术治疗有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多发、怀疑恶变等情况,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术后管理与随访包括饮食管理(依不同情况调整)和病理随访(明确息肉性质,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患者随访有差异)。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
适用情况:对于较小的胃息肉,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的有蒂或无蒂息肉较为适用。从科学研究来看,高频电凝切除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它可以通过圈套器等设备将息肉套住后进行电凝切除,操作相对简便,能够较为彻底地去除息肉组织。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若符合适应证,也可考虑,但需严格评估其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儿童胃肠道相对娇嫩,操作时要更加轻柔精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若心肺功能较差,可能需要更谨慎操作,防止因手术刺激引发心肺等方面的不良事件。
生活方式:术前需要患者保持空腹等准备状态,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术前应尽量戒烟酒,因为吸烟可能影响术后创面愈合,饮酒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恢复。
病史:若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一般不适合该手术,因为高频电凝切除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先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后再考虑手术。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适用情况:对于较大的、怀疑有恶变倾向或位置较特殊的胃息肉,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等。ESD是通过黏膜下注射将病变抬起,然后用电刀等设备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的技术。它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息肉组织,并且能够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年龄因素:儿童使用ESD需极其谨慎,因为儿童胃肠道解剖结构和成人有差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并发症风险可能更高。老年患者同样要考虑整体身体状况,如有无严重的胃肠道基础疾病等,若有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等病史,可能影响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
生活方式:术前准备同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恢复期间要特别注意饮食调整,以细软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创面的食物。有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存在术后恢复相对较慢等情况,需要加强术后监测和护理。
病史:若患者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病史,手术中可能面临较大的应激风险,需要在心内科等多学科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行ESD手术。
二、手术治疗
1.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
适用情况:对于多发胃息肉且息肉范围较广、怀疑有恶变且累及胃的较大范围组织时考虑。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是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胃组织的部分切除,具有创伤相对较小、恢复相对较快等优点(相对传统开腹手术而言)。但需要根据息肉的具体分布和病变程度来准确评估切除范围。
年龄因素:儿童实施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风险较高,因为儿童腹腔空间小,解剖结构精细,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恢复的生理储备相对较弱。老年患者则要考虑腹腔镜手术对心肺功能的要求,若老年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影响呼吸功能的病史,可能在术中需要更高的通气要求,增加手术风险。
生活方式:术前要优化患者的呼吸功能等,有吸烟史的老年患者需劝其戒烟,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术后康复可能相对缓慢,需要加强康复指导。
病史:若患者有严重的肝脏疾病等病史,可能影响术后的肝脏代谢等功能,需要综合评估手术对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
三、术后管理与随访
1.饮食管理
一般情况:术后早期通常需要禁食一段时间,然后逐渐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到正常饮食。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要保证营养供应且易于消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要注意避免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年龄因素:儿童术后饮食过渡要更加谨慎,根据年龄和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饮食,确保摄入足够营养同时不刺激胃肠道。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调整更要缓慢,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术后仍然暴饮暴食等,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影响恢复,需要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病史: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术后饮食需要考虑血糖控制,要选择合适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饮食,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2.病理随访
重要性:所有切除的息肉组织都要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腺瘤性还是增生性等。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需要密切随访。
年龄因素:儿童的息肉病理情况也需关注,不同年龄阶段息肉的病理特点可能有差异,对于儿童的腺瘤性息肉要更密切关注后续生长情况。老年患者的息肉病理结果同样重要,若发现有恶变倾向的息肉,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严密的随访和治疗计划。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即使息肉病理为良性,也可能存在息肉复发风险,需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降低复发几率。
病史: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史的患者,其多发胃息肉的处理和随访要更加严格,因为这类患者有很高的恶变风险,需要长期密切随访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