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因有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病理是胃黏膜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且无萎缩,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等,诊断靠胃镜和Hp检测,治疗分一般和病因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能有并发症或恶变。
一、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特点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而胃黏膜层未见萎缩性改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最主要的病因,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进而黏附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Hp在酸性环境中定植创造条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全球约50%以上的人群感染Hp,我国成人Hp感染率约50%-60%。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儿童感染后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持续携带并引发胃部病变;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等因素,感染Hp后更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都会对胃黏膜造成反复刺激,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导致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比如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分泌和修复功能;吸烟者吸入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供血不足,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
3.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液中的碱性消化液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引发炎症。这种情况在患有胃肠道手术后遗症、胆道疾病等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老年人由于胃肠动力减弱等因素更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
4.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某些抗生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在因病情需要服用此类药物时都有发生胃黏膜损伤的风险,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易受到药物的不良影响。
三、病理改变
胃黏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胃腺体保持完整,无萎缩性改变。炎症可累及胃窦、胃体等不同部位,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等不同类型。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等,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可出现餐后饱胀、早饱、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以反复腹痛为主要表现,且疼痛部位描述往往不准确;老年人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纳差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
2.体征:多数患者体检时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等表现,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有无其他病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包括C-13和C-14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简便,适用于各年龄人群,儿童也可进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同时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及病变部位。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均应建议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的恢复;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同时,要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如儿童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及食用过多零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吸烟对各年龄人群胃黏膜都有损害,饮酒要适量,尤其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更应严格限制饮酒。
心理调节:对于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注意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影响胃肠功能,通过心理疏导、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2.病因治疗:
Hp感染的治疗:对于Hp阳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进行Hp根除治疗,目前多采用含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儿童Hp感染的治疗需谨慎,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等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低龄儿童滥用抗生素。
针对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治疗:对于存在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多潘立酮可能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七、预后
大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能会反复发作,但通过规范治疗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可控制病情进展。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但总体来说,只要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然而,若患者不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持续存在病因刺激,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有少数病例可能发生恶变,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