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的小血管炎,由免疫反应致血管炎症,有皮肤紫癜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相应改变,诊断需与相关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及药物治疗;荨麻疹各年龄均可发病,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有皮肤风团等表现,实验室可查过敏原等,诊断与血管性水肿鉴别,治疗以抗组胺药等为主,儿童和老年患者在治疗上有不同特点,临床需准确诊断合理治疗二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以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食物、药物、花粉、昆虫叮咬等致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机体产生针对致敏原的IgA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机制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机制多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引起,非免疫性机制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二、临床表现
过敏性紫癜
皮肤症状:典型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分布的紫癜,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大片瘀斑,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也可累及上肢。
消化道症状:约半数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腹痛可表现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固定,易误诊为急腹症。
关节症状:约1/3患者有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可单发或多发,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肾脏症状:约30%-60%患者出现肾脏受累,多在紫癜出现后1-8周内发生,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称为紫癜性肾炎,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荨麻疹
皮肤症状:起病急,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数小时内风团可消退,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
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累及喉头黏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其他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慌、烦躁、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过敏性紫癜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增高,伴感染时可升高,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正常。
免疫学检查:血清IgA可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可增高,补体C3、C4正常或增高。
尿常规: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荨麻疹
血常规:感染性荨麻疹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过敏性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查找过敏原,有助于明确病因。
自身抗体检查:慢性荨麻疹患者可检测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自身抗体等,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过敏性紫癜: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紫癜、伴或不伴腹痛、关节痛、血尿等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鉴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紫癜为散在性,不伴关节、消化道症状,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风湿性关节炎多有关节畸形,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异常;肾小球肾炎无皮肤紫癜表现,肾脏受累表现与紫癜性肾炎有区别,但最终需依靠肾活检鉴别。
荨麻疹:根据典型的皮肤风团,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不难诊断。需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累及皮下组织,多见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为局限性肿胀,皮肤颜色正常或淡红,压之无凹陷。
五、治疗原则
过敏性紫癜
一般治疗:休息,避免接触过敏原,有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症状;维生素C、芦丁等改善血管通透性;病情严重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有肾脏受累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
荨麻疹
一般治疗:寻找并去除病因,避免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剂型(如口服、肌注或静脉用药);病情严重出现休克、喉头水肿等时,需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抢救治疗。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
过敏性紫癜:儿童是过敏性紫癜的高发人群,肾脏受累相对较多见。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肾功能,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权衡利弊,因其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但病情需要时仍需合理应用。
荨麻疹:儿童荨麻疹多与感染、食物过敏等有关。抗组胺药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剂型或成分,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等。
老年患者
过敏性紫癜:老年患者过敏性紫癜相对少见,发病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荨麻疹:老年荨麻疹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等有关。抗组胺药的选择需考虑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部分抗组胺药可能引起老年患者口干、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加重,需密切观察。
总之,过敏性紫癜和荨麻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