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涉及免疫炎症反应异常、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细胞因子网络失调、遗传因素影响以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免疫炎症反应异常包括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表现为凝血因子变化和纤溶系统异常;细胞因子网络失调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遗传因素与足细胞相关基因及免疫相关基因有关;年龄方面儿童和成人发病机制有差异,性别上某些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有不同好发情况,生活方式中感染和过度劳累有影响,病史中既往肾脏疾病史和其他系统疾病史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免疫炎症反应异常
(一)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
1.电荷屏障: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主要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表面的负电荷物质构成,正常情况下可阻止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滤过。在肾病综合征发病中,免疫因素等可导致电荷屏障破坏,使血浆白蛋白等大量漏出。例如,研究发现某些自身抗体可攻击滤过膜上的负电荷相关成分,进而影响电荷屏障功能。
2.机械屏障: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主要与基底膜的孔径等结构有关,正常时只能允许一定分子量以下的物质通过。当发生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球基底膜等结构的损伤会使机械屏障功能受损,原本不能通过的大分子蛋白等也得以漏出,导致蛋白尿的产生。
二、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
(一)凝血因子变化
1.肝脏合成增加:肾病综合征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Ⅸ、Ⅹ等水平常升高。这是因为大量蛋白尿丢失后,机体处于低蛋白血症状态,肝脏会代偿性增加这些凝血相关蛋白的合成。
2.抗凝血因子减少:同时,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等合成减少,并且由于尿中丢失,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有研究检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发现其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这使得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易形成血栓等并发症。
(二)纤溶系统异常
肾病综合征时纤溶酶原含量减少,同时尿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排出增加,导致纤溶活性降低,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的倾向。
三、细胞因子网络失调
(一)多种细胞因子参与
1.白细胞介素类: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参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例如,白细胞介素-6可促进肝脏急性相蛋白的合成,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其水平常升高,进而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和蛋白代谢等过程。
2.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它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细胞的代谢等,与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产生、肾功能损伤等相关。研究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
四、遗传因素影响
(一)某些基因的关联
1.与足细胞相关基因:一些与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与肾病综合征发病有关。例如,编码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等,可能导致足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引发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2.免疫相关基因:涉及免疫调节的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参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不同个体的免疫相关基因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状态,从而使个体对肾病综合征的易感性不同。比如,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多态性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风险相关,具有特定HLA基因型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患上肾病综合征。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肾病综合征多与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关,其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的作用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微小病变型肾病中,可能是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免疫调节紊乱更为突出,引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等。
2.成人:成人肾病综合征病因相对复杂,除了免疫炎症等因素外,一些继发性因素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在成人中更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与成人的基础疾病相关,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肾小球微血管等结构,参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的绝对差异,但某些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好发情况。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在女性中更为多见,这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雌激素等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进而影响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三)生活方式因素
1.感染:长期反复的感染可能是诱发肾病综合征的因素之一。例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等。如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引发肾小球肾炎,进而发展为肾病综合征。
2.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状态,使机体更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增加肾病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睡眠不足等情况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创造条件。
(四)病史因素
1.既往肾脏疾病史:如果患者既往有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病史,那么发展为肾病综合征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原有肾脏疾病的损伤可能持续存在或进一步加重,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等结构和功能持续受损,引发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2.其他系统疾病史: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肾病综合征的可能性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逐步损伤肾脏微血管,引起肾小球硬化等病变,最终导致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等可攻击肾脏组织,引发肾病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