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指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但实验室检查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的现象,常见原因有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因素(如泌尿系统疾病的肾小球肾炎、结石、肿瘤、感染,全身性疾病的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应对措施需根据不同病因,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注意休息或生理期后复查,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则针对相应疾病采取如治疗肾小球肾炎的药物治疗、治疗结石的排石或手术等、治疗肿瘤的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感染的抗感染、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应治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等措施。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的一种现象。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这是因为运动导致肾脏受到一定冲击,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改变,红细胞漏出。例如长跑、剧烈球类运动后,部分人会出现一过性尿潜血,一般休息后可恢复。
2.女性生理期:女性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混入尿液中,导致尿潜血阳性,这种情况属于生理现象,在生理期结束后复查,尿潜血通常会转为阴性。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炎症会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使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患者常伴有肾绞痛、腰痛、尿频、尿急等症状。比如肾结石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局部组织容易坏死、出血,导致尿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肾癌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膀胱癌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
尿路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引起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导致出血,出现尿潜血。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如急性膀胱炎患者会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身体多部位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会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白血病患者可能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肾脏,引起狼疮性肾炎,出现尿潜血等肾脏损害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三、相关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可初步发现尿潜血阳性,同时还能观察尿液中其他成分,如蛋白质、白细胞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方向。
(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能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如是否有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例如可以清晰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有无结石、肿瘤等。
(三)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通过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有异常,如变形红细胞为主;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则红细胞形态多正常。
(五)膀胱镜或肾活检等进一步检查
对于怀疑泌尿系统肿瘤、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且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膀胱镜检查(适用于膀胱病变的诊断)或肾活检(明确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等进一步检查。
四、应对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潜血
1.剧烈运动: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复查尿常规,若尿潜血消失则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以后运动时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2.女性生理期:生理期结束后复查,若尿潜血转为阴性则无需担心,平时生理期注意个人卫生即可。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潜血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低盐饮食等;若有感染病灶需抗感染治疗;病情较重时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泌尿系统结石: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促进结石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等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促进结石排出。
泌尿系统肿瘤:多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化疗等。中老年人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尿路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疗程为1-2周。儿童尿路感染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注意足疗程用药,避免复发。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白血病则需要进行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育龄女性患者要注意避孕等问题。
总之,发现尿潜血后,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