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在高血压等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病变范围多2-20毫米,约占脑梗塞20%。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小动脉病变、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中老年人多见,男略多,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常见症状。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及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定期体检,治疗针对危险因素、改善脑循环及康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况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据统计,腔隙性脑梗塞约占脑梗塞的20%左右。
二、发病机制
(一)血管因素
1.小动脉病变: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常见的小动脉有深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等。长期高血压作用下,这些小动脉逐渐发生病理改变,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脑内小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持续存在会不断损伤小动脉壁,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2.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因素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微血栓,进而堵塞小动脉。比如,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糖代谢紊乱,可引起血液中脂质等成分异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一)不同年龄、性别的表现差异
1.年龄方面:中老年人较为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退行性变的几率增加,尤其是50-60岁以上的人群。年轻人也可能发病,但相对较少,若年轻人发病,多与先天性血管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2.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更易出现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会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二)常见症状
1.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拿东西费力,走路时一侧肢体拖曳等情况。
2.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麻木感,可伴有针刺样感觉等异常感觉。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行走时步态不稳等。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脑深部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例如,在头颅CT上可发现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的小低密度影。
2.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高于CT,尤其是发病早期。MRI可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等情况。例如,通过DWI序列等可更早发现缺血灶。
(二)其他检查
1.血压监测:了解患者血压情况,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2.血糖、血脂检测:检测血糖、血脂水平,有助于发现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可能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年轻人也应从年轻时就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避免过早出现血管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
性别方面:男性应注意戒烟限酒,女性也应避免被动吸烟等。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不低于130/80mmHg。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等方式调节血脂,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
2.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头颅影像学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项目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二)治疗
目前主要是针对已有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改善脑循环等。例如,使用改善脑血流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降低腔隙性脑梗塞复发的风险。对于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在病情稳定后,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和预防腔隙性脑梗塞时,要更加注重药物的选择和副作用的观察。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较差,血压骤升骤降可能会加重病情。同时,老年人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同时,要注意足部等部位的护理,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因为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可能存在异常,若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后活动减少,更易出现足部问题。
(三)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人群,在服用降压药物时要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导致血压升高,因为情绪波动会明显影响血压,进而影响腔隙性脑梗塞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