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性结肠炎在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上有不同特点。急性结肠炎多由感染、药物等引起,起病急,有腹泻、腹痛、发热等表现,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及结肠镜检查诊断,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为主;慢性结肠炎由自身免疫、菌群失调、遗传等致,病程长,有腹泻便秘交替、腹痛等,靠病史、实验室、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诊断,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严重时手术,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健康生活及定期体检等。
一、急性和慢性结肠炎的定义与分类
急性结肠炎是指结肠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起病较急;慢性结肠炎则是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根据病因及病理特点,可分为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结肠炎等不同类型。
二、急性和慢性结肠炎的病因
急性结肠炎
感染因素: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等途径侵入肠道,引发结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因感染导致急性结肠炎,且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脱水等更严重的情况,需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因素: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急性结肠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药物时更易出现药物相关的肠道不良反应。
慢性结肠炎
自身免疫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性疾病,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较为常见。
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长期作用下引发慢性结肠炎,肥胖人群由于肠道微环境改变,慢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结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个体患病几率可能高于普通人群。
三、急性和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结肠炎
腹泻:多数患者表现为频繁的稀便或水样便,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儿童急性结肠炎腹泻严重时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充液体。
腹痛:多为下腹或左下腹的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肠炎腹痛可能较为剧烈。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感染严重时体温可能更高。
慢性结肠炎
腹泻与便秘交替:这是慢性结肠炎较典型的表现之一,腹泻时大便不成形,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一般在排便后可有所缓解。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伴有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病情迁延不愈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尤其是长期患病的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心理负担可能更重。
四、急性和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方法
急性结肠炎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感染源。
体格检查:腹部触诊可发现下腹或左下腹有压痛,儿童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细菌感染时),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粪便病原学检测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急性结肠炎时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但一般急性期不主张进行过于剧烈的结肠镜操作,以免加重肠道损伤。
慢性结肠炎
病史采集:了解病程、症状特点、既往治疗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有轻度贫血,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等,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结肠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等情况。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观察到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表现,如黏膜粗糙、呈颗粒状,可见多发性溃疡或息肉等,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
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结肠的形态、功能等情况,对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五、急性和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急性结肠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急性发作期需禁食或给予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维持生长发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
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和老年人的用药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肠道有严重刺激的药物。对于腹泻严重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避免导致毒素吸收。
慢性结肠炎
一般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有心理负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需进行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肠道菌群失调者可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如儿童使用免疫抑制剂需密切监测其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大出血等)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急性和慢性结肠炎的预防措施
急性结肠炎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受污染的食物,水果、蔬菜要洗净后食用,饮用水要安全可靠。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慢性结肠炎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度运动,维持正常体重。
积极治疗其他肠道疾病,如肠道寄生虫病等,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病变。
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肠道健康监测,如结肠镜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