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也可见于非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因乳汁淤积、细菌入侵致病,非哺乳期与乳腺导管扩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等,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保持乳头清洁等预防,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女性患病有不同特殊考虑。
一、定义
化脓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尤其常见于产后3-4周的产妇,也可见于非哺乳期女性。
二、病因
1.哺乳期因素
乳汁淤积:是最常见的原因。乳头发育不良(如过小、内陷)妨碍哺乳,婴儿吸乳困难,或乳汁过多、婴儿吸乳少,均可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汁淤积在乳腺内,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例如,有的产妇乳汁分泌量很大,但婴儿食量小,不能将乳汁吸尽,就容易引发乳汁淤积进而导致化脓性乳腺炎。
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不注意乳头清洁等都可使细菌侵入乳腺组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它可通过乳头破损处进入乳腺,在淤积的乳汁中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并发展为化脓性感染。
2.非哺乳期因素
乳腺导管扩张:乳腺导管扩张症可导致导管内脂质分泌物刺激导管壁,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可能继发感染形成化脓性乳腺炎。
机体免疫力下降:非哺乳期女性如果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引发化脓性乳腺炎。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乳腺的化脓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哺乳期患者
局部表现: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初期乳房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有压痛性肿块。随着病情进展,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可形成脓肿,脓肿可自行破溃,或需切开引流。脓肿可以是单房性的,也可以是多房性的。如果是浅表的脓肿,皮肤表面可出现波动感;深部的脓肿则波动感不明显,但局部疼痛、压痛明显,伴有全身症状。
全身表现: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非哺乳期患者
局部表现:乳房可出现肿块,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可伴有乳房皮肤红肿、疼痛等表现。有的患者肿块可逐渐软化形成脓肿。
全身表现:全身症状相对哺乳期患者较轻,一般仅有低热或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的全身不适。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乳房,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波动感等。同时观察乳房皮肤的颜色、温度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细菌学检查:对于脓肿形成的患者,可进行脓肿穿刺抽脓,进行细菌涂片和培养,明确致病菌,以便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发现乳腺内的炎性肿块或脓肿,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脓肿形成时可见液性暗区。B超检查对于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比如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引流。
钼靶X线检查:对于非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发现乳腺内的病变情况,但不如B超常用,尤其是在哺乳期患者中,由于乳房内乳汁的影响,钼靶X线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早期炎症阶段:主要采取抗感染及促进乳汁排空等措施。应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同时,患者应暂停患侧乳房哺乳,但需要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保持乳腺导管通畅,促进炎症的消退。局部可采用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例如,用50%硫酸镁湿热敷乳房,每次20-30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脓肿形成前:如果炎症在积极治疗下得到控制,肿块逐渐缩小,则继续上述治疗。
2.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当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手术切口应根据脓肿的位置选择,一般采用放射状切口,以避免损伤乳腺导管。对于深部脓肿,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后再切开引流。手术时要注意将脓腔充分打开,彻底引流脓液,术后要定期换药,保持引流通畅,促进伤口愈合。
六、预防
1.哺乳期女性
保持乳头清洁:孕期应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哺乳前后也应清洗乳头,保持乳头的清洁卫生。
纠正乳头内陷:对于乳头内陷的孕妇,可在孕期通过手法牵拉等方法纠正乳头内陷,以利于产后哺乳,防止乳汁淤积。
正确哺乳: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尽,如有剩余乳汁应及时用吸乳器吸空。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避免婴儿含着乳头睡觉,防止乳头破损。
2.非哺乳期女性
定期自我检查乳房:每月自行检查乳房,发现乳房有异常肿块、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积极控制病情,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乳腺感染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考虑
1.哺乳期女性:在治疗化脓性乳腺炎时,选择抗生素需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应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且在用药期间可以继续哺乳,但需要注意用药后的乳汁情况。如果使用了对婴儿可能有影响的抗生素,可在用药暂停期间将乳汁挤出,保持乳汁分泌,待停药后再继续哺乳。同时,哺乳期女性身体较为特殊,患病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因为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乳汁的分泌和炎症的消退。
2.非哺乳期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非哺乳期女性患化脓性乳腺炎的处理基本类似,但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染扩散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的情况,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感染的控制和伤口的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