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及其他消化道症状等表现。腹痛部位不定,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进食可诱发,不影响睡眠,不同性别、年龄及生活方式有影响;排便习惯改变分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各型有不同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粪便性状改变因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而异;其他消化道症状有腹胀,部分患者有早饱、恶心等,不同性别、年龄及生活方式对其有影响,有IBS病史者易反复出现相关症状。
一、腹痛
1.特点
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部分患者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不会在睡眠中发作,不影响睡眠。
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女性患者腹痛可能受月经周期影响相对更明显,但具体机制还与肠道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患者腹痛表现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而更难准确描述,但也多与肠道动力异常等因素相关,比如青少年IBS患者腹痛同样与肠道运动失调等有关,而老年患者腹痛可能还需考虑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肠道功能的干扰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会加重腹痛症状,比如长期熬夜、饮食偏好辛辣刺激、高脂等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加重腹痛。有IBS病史的患者,其腹痛可能会在某些诱发因素(如特定食物、情绪波动等)下反复出现。
2.与排便相关情况
部分患者表现为排便次数改变,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腹泻型患者多有腹痛-腹泻,大便多呈稀糊状或水样,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者可达10余次;便秘型患者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可伴有腹胀等不适;混合型则是在病程中同时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
二、排便习惯改变
1.腹泻型
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多呈稀糊状或水样,可能与肠道蠕动加快有关,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减少,导致粪便含水量增加。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可能在月经前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对肠道功能的影响,腹泻型IBS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年龄方面,儿童腹泻型IBS患者可能因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生活方式上,频繁食用生冷食物、腹部着凉等都可能诱发腹泻型IBS患者排便次数增加;有IBS病史的患者,若再次接触到诱发腹泻的因素,如某些过敏食物等,就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
2.便秘型
排便困难是主要特点,患者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粪便干结如羊粪状等。女性在孕期或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盆底肌功能等改变,更容易出现便秘型IBS;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是便秘型IBS的高发人群;生活中缺乏运动、饮水过少、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会加重便秘型IBS患者的排便困难情况;有IBS病史且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持续存在的患者,便秘症状容易反复。
3.混合型
同时存在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肠道菌群等多方面的失衡,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是肠道功能紊乱在排便习惯上的综合体现,生活方式等因素同样会影响其交替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IBS病史者在多种诱发因素作用下易出现这种排便习惯的混合表现。
三、粪便性状改变
1.腹泻型粪便特点
粪便多为稀水样、糊状,部分患者可能带有黏液,但无脓血。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反应相对较轻,主要是肠道分泌功能亢进,水分和电解质分泌增多,而肠道的吸收功能相对不足所致。对于不同人群,儿童腹泻型IBS患者粪便性状改变可能更易受感染等因素干扰,但一般也以稀糊或水样便为主;女性在激素波动时,可能会使这种稀便情况稍有变化,但本质还是肠道水分调节异常;老年人腹泻型IBS患者粪便稀水样便可能与肠道黏膜老化、功能减退有关,生活方式中如果摄入不洁食物等,也会加重粪便稀水样的表现。
2.便秘型粪便特点
粪便干结、坚硬,呈颗粒状,这是由于肠道蠕动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肠道平滑肌的蠕动,从而促进便秘型粪便干结情况的发生;儿童便秘型IBS相对少见,但如果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粪便干结;老年人肠道肌层变薄,收缩力减弱,更容易出现粪便干结如羊粪状;生活中长时间久坐、膳食纤维摄入严重不足等,都会加重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的程度,有IBS病史且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延续的患者,粪便干结情况会持续存在。
3.混合型粪便特点
同时有稀糊或水样便与干结粪便交替出现的情况,具体性状取决于腹泻与便秘发作的不同阶段,其产生是肠道动力、分泌等功能在不同状态下失衡的综合结果,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下,交替出现的粪便性状比例和具体表现会有所差异,有IBS病史者在各种因素刺激下,这种混合性状的粪便表现会反复出现。
四、其他消化道症状
1.腹胀
多数患者有腹胀感,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中,因盆腔充血等因素导致腹胀更易出现;儿童腹胀可能与饮食过快吞咽空气等有关,比如边吃边玩、喝碳酸饮料等容易吞咽较多空气,引起腹胀;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产气增多,更容易出现腹胀;生活方式中进食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久坐不运动等会加重腹胀;有IBS病史的患者,肠道功能紊乱状态下,腹胀容易反复发作。
2.早饱、恶心等
部分患者有早饱现象,即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还可能出现恶心,甚至少数患者有呕吐症状。性别方面,女性可能在情绪紧张时更易出现这些伴随症状;年龄上,儿童可能因饮食习惯不良、消化系统发育未完善等出现早饱、恶心等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会诱发或加重早饱、恶心等症状;有IBS病史者,在应激状态下这些消化道伴随症状更容易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