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进食不洁等诱发,病毒、细菌等感染及饮食、受凉等致病因引起,有腹痛、腹泻等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特点,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注意饮食卫生等可预防。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多由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感染所致,如常见的诺如病毒、沙门菌等感染。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儿童相对更易感染轮状病毒,常引发秋季腹泻。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若食用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易发病,比如变质的肉类、被污染的蔬菜水果等。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较少见,但也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
2.饮食因素
进食过多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等,从而引发急性肠胃炎,尤其在夏季,很多人喜欢吃冰镇饮品、生冷瓜果等,增加患病风险。
食用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剩饭剩菜,其中的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摄入后会侵害胃肠黏膜。
3.其他因素
受凉:腹部着凉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胃肠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刺激而发病,比如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在外,没有盖好被子等情况。
应激状态:严重的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情况下,人体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可能诱发急性肠胃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轻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适,重的会有较剧烈的绞痛感,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胃肠平滑肌收缩所致。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若为细菌感染,可能出现脓血便。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继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
发热:由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时可达39℃以上,这是身体的免疫反应在对抗病原体。
2.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儿童急性肠胃炎时腹泻症状可能更明显,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比如儿童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而且儿童对感染的易感性较高,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重一些。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肠胃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腹痛等症状可能不明显,但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肾功能和调节水电解质的能力下降。另外,老年人可能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急性肠胃炎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前饮食情况,有无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有无旅行史、接触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可能有脐周压痛,但一般无反跳痛(除非病情较重有穿孔等并发症时可能出现反跳痛),听诊肠鸣音可能亢进。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若为细菌感染,粪便中可能有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甚至红细胞;病毒感染时粪便常规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可用于排除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检测:必要时可进行粪便的病毒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指导治疗,比如通过粪便培养可以确定是否有沙门菌等细菌感染,并了解其对哪种抗生素敏感。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发病初期,患者的胃肠功能较弱,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搭配。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由于腹泻、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要及时补充。可以口服补液盐,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于脱水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2.对症治疗
止吐:若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可使用一些止吐药物,但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选择非药物的缓解方式,如适当休息、调整饮食等。
止泻:对于腹泻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一般不急于止泻,应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根据情况使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毒素排出。
退热: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儿童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和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导致不良后果。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因为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即可逐渐恢复。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要避免使用对其有不良影响的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购买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
食物要彻底清洗干净,尤其是蔬菜水果,可使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清洗。
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防止病原体残留。
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如生冷的海鲜、生鱼片等,减少感染寄生虫或细菌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不洁物品后要及时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洗双手,时间不少于20秒。
避免交叉感染,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3.注意腹部保暖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腹部要注意保暖,夜间睡眠时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4.合理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急性肠胃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