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有遗传、环境等发病因素,神经、肾性、血管等是病理生理机制,有一般表现和靶器官损害表现,以非同日3次测压超标准诊断,通过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管理,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老年人从小剂量缓降、儿童青少年先非药物干预、女性不同阶段有血压变化及对应注意。
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增加。据统计,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从遗传角度来看,可能是多个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高血压的发生。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会使人体钠水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例如,北方地区由于饮食中盐的摄入量较高,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高于南方地区。另外,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缺乏等也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精神应激: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长期处于竞争激烈环境中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24kg/㎡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4倍。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激素等活性物质会干扰正常的血压调节机制。
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机制:当各种因素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时,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增加,作用于心脏和血管的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肾性机制:肾脏在血压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肾脏排钠功能障碍,会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此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也是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当肾灌注减少或某些因素刺激时,肾素分泌增加,肾素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同时还能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进一步升高血压。
血管机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例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而一氧化氮等舒血管物质分泌减少,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肥大,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也会促使血压升高。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
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发展为心力衰竭。还可能引起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例如,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2-3倍。
脑: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脑出血起病急,常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脑梗死则可出现偏瘫、言语不利、感觉障碍等。
肾脏: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眼底:高血压可引起眼底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痉挛、硬化,严重时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等。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仍以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的标准。同时,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等其他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疾病。例如,嗜铬细胞瘤患者会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等检查进行鉴别;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有高血压、低血钾等表现,可通过血醛固酮、肾素活性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治疗与管理
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减轻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3.9kg/㎡;采用DASH饮食(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富含膳食纤维、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增加体育活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也会升高血压。
心理调节:对于有精神应激因素的患者,应注重心理调节,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未达到目标值,则需要启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等)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例如,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平稳控制血压;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会优先选择ACEI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往往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增大,同时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用药,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生。其发生可能与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控制体重、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等,血压可能会发生变化。青春期女性血压可能相对正常;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血压,预防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血压可能会升高,在治疗时需要考虑激素变化对血压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