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包括发病年龄、性别、起病情况、腹泻特点及伴随症状等)、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X线)进行综合评估,并与急性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鉴别,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段、性别等因素影响下鉴别诊断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可能提示不同病因,儿童急性肠炎多与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饮食不洁等有关;成人急性肠炎可能与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女性还需考虑经期卫生等因素影响。
2.起病情况:
急性起病者常见于感染性因素,如食用被污染食物后短时间内(数小时-1-2天)出现症状;而由过敏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肠炎起病时间可能相对较隐匿,但也可较快发作。
对于有近期旅行史的患者,需考虑感染了如志贺菌等旅行相关病原体导致的肠炎。
3.腹泻特点:
腹泻次数:感染性急性肠炎腹泻次数可较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非感染性急性肠炎腹泻次数相对可能少些,但也需具体分析。
粪便性状:
感染性腹泻:如为细菌性痢疾,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轮状病毒肠炎粪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为稀便伴有黏液等。
非感染性腹泻:过敏性肠炎粪便可能带有黏液,一般无脓血,且可能与进食特定过敏食物相关。
4.伴随症状:
发热:细菌感染性肠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病毒感染性肠炎多为低热或无发热;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炎也可能有发热情况。
腹痛:
部位:如脐周疼痛多见于小肠炎症;下腹部疼痛可能与结肠病变相关。
性质:绞痛多见于痉挛性因素导致的肠炎,如肠道寄生虫活动、肠痉挛等;胀痛可能与肠道积气等有关。
呕吐:急性肠炎常伴有呕吐,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呕吐可能与毒素刺激胃肠道有关,非感染性因素如食物过敏也可引起呕吐。
里急后重:多见于细菌性痢疾、直肠炎等病变累及直肠时,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少。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体温:监测体温变化,了解感染程度,如高热提示可能有较严重的细菌感染。
血压、心率:评估患者循环状态,腹泻严重导致脱水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早期表现。
2.腹部体征:
压痛:
部位:右上腹压痛可能与肝胆相关疾病累及肠道(如肝炎累及肠道神经引起牵涉痛),但也需考虑肠道本身病变;左下腹压痛常见于乙状结肠、直肠病变。
程度:轻度压痛可能为炎症较轻,重度压痛提示炎症较明显或有穿孔等并发症倾向。
反跳痛:提示存在腹膜刺激征,可能是肠炎合并肠穿孔等严重情况。
肠鸣音:
活跃:多见于肠炎早期,肠道蠕动增快,提示炎症刺激肠道;
减弱或消失:见于病情较重,如发生中毒性肠麻痹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细菌感染性肠炎: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病毒感染性肠炎: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
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升高。
2.粪便常规:
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见较多白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数量较少或正常;
红细胞:肠道有出血时可见红细胞,如细菌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病导致肠道黏膜损伤时可出现;
寄生虫卵或滋养体:发现寄生虫卵或滋养体可明确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肠炎。
粪便培养:
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具体病原体,如培养出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可确诊相应细菌感染性肠炎,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3.血生化检查:
电解质:腹泻导致脱水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血钠降低等,监测电解质变化对于纠正脱水、维持内环境稳定很重要。
肝肾功能:部分肠炎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如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肝酶升高、肾功能异常等情况,需进行相应检查评估。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对于小儿急性肠炎,可观察肠道管壁情况、有无肠套叠等情况,肠套叠时超声可发现肠管套叠的“同心圆”征等典型表现;对于成人可辅助观察肠道周围有无积液、肿块等情况,帮助鉴别其他肠道病变。
2.腹部X线:
一般情况:可了解肠道积气情况,有无肠梗阻相关表现,如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对于排除肠梗阻等急腹症有一定意义。
特殊情况:对于怀疑有肠道穿孔的患者,腹部X线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急性阑尾炎:
腹痛特点:急性阑尾炎多先有上腹部或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固定疼痛;而急性肠炎腹痛部位不固定,一般无转移性右下腹痛特点。
体征:急性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而急性肠炎右下腹压痛相对不典型或无固定麦氏点压痛。
实验室检查:急性阑尾炎白细胞计数升高更明显,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粪便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除非炎症累及肠道)。
2.溃疡性结肠炎:
病程特点:溃疡性结肠炎多为慢性病程,有反复发作倾向,而急性肠炎多为急性起病;但也有急性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情况,需结合病史及肠镜等检查鉴别。
肠镜表现: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逐渐向近端蔓延;急性肠炎肠镜下主要是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等非特异性炎症表现,病变相对较局限。
3.克罗恩病:
肠道病变特点:克罗恩病肠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急性肠炎肠道病变一般无此特征性表现。
全身表现:克罗恩病可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急性肠炎全身表现相对较轻,除非是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中毒症状。
4.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特点: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为间歇性,多与精神因素、饮食等相关,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一般无脓血;而急性肠炎腹泻有明确的病因可寻,粪便性状根据病因不同有相应改变。
病程:肠易激综合征为慢性病程,症状反复发作,而急性肠炎是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可对急性肠炎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在不同年龄段、性别等因素影响下,鉴别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各自特点,如儿童急性肠炎更要注重排除肠套叠等危急情况,女性要考虑特殊生理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