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阶段,肾脏无法正常排泄代谢废物等,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而来,表现为多系统症状,靠肾功能等检查诊断,治疗有替代治疗等;肾癌是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有血尿等症状,靠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免疫靶向治疗等,两者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不同。
一、尿毒症与肾癌的概念区分
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此时肾脏已经严重受损,无法正常行使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功能。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水分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一系列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水肿、贫血、高血压等。其发生原因多样,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多囊肾等多种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而来。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有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高血压、血沉增快等副瘤综合征表现。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等多种因素相关,是由肾脏细胞发生恶变导致的肿瘤性疾病。
二、两者的发病机制差异
尿毒症发病机制: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导致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肾脏排泄功能严重受损,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等蓄积,同时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例如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使肾小球硬化,滤过功能逐渐丧失;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则是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实质缺血,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肾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有多种因素参与。遗传因素方面,如VHL基因(vonHippel-Lindau基因)突变等遗传突变可增加患肾癌的风险;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肾脏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肥胖会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机制影响肾脏细胞的生长和代谢;高血压会使肾脏血管压力增高,损伤肾脏组织,长期高血压状态下肾脏细胞发生恶变的风险增加;某些抗高血压药物长期使用与肾癌发病的关系也有相关研究探讨,但具体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
三、临床表现的不同
尿毒症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早期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加重,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情况。这是因为体内蓄积的毒素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
心血管系统:患者常出现高血压,这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还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由于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以及贫血导致心肌缺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同时,尿毒症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钙化风险增加,这也是其心血管并发症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贫血,因为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还可能存在红细胞寿命缩短、出血等因素加重贫血。
神经系统:可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这与毒素蓄积引起的神经细胞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有关。
肾癌临床表现
泌尿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多为间歇性发作,有的患者可表现为镜下血尿;还可出现腰痛,多为钝痛或隐痛,是由于肿瘤生长牵张肾包膜或侵犯周围组织引起;腹部肿块多为患者自己发现腹部有包块,当肿瘤较大时可触及。
副瘤综合征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少数可出现高热;高血压,可能与肿瘤分泌肾素样物质等有关;血沉增快等,这些副瘤综合征表现往往在肿瘤切除后可缓解或消失。
四、诊断方法的区别
尿毒症诊断
实验室检查:主要依靠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下降;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血电解质检查可发现钾、磷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高磷血症等;酸碱平衡测定可发现代谢性酸中毒等。
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慢性肾脏病变的表现;CT检查也可辅助评估肾脏的形态、大小及结构改变等情况,帮助明确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程度。
肾癌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作为肾癌筛查的常用方法,能发现肾脏内的占位性病变;CT检查对肾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还能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肾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在显示肿瘤与肾静脉、下腔静脉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多通过肾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恶性程度等,这是诊断肾癌的金标准。
五、治疗原则的不同
尿毒症治疗
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每周一般需要进行2-3次,每次透析时间约4-5小时;腹膜透析是利用人体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灌注透析液来清除毒素和水分,可在家中进行,每日需要进行多次透析液的灌注和交换;肾移植是将健康供体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以防止排斥反应,但肾源相对有限,且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需要面临。
原发病治疗:如果尿毒症是由某些可逆因素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而来,如某些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导致的慢性化,如果能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积极治疗,可能延缓尿毒症的进展,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大多数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的结果,原发病治疗主要是针对慢性肾脏疾病的并发症进行控制,延缓病情进一步恶化。
肾癌治疗
手术治疗:是肾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肾切除术,将患肾、肾周脂肪及肾周筋膜、区域淋巴结等一并切除;对于早期肾癌,还可考虑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即切除肿瘤组织,保留部分肾脏组织,尽量保留肾脏功能,这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对于晚期肾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常需要辅助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干扰素等;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放疗:一般用于局部晚期肾癌手术前的辅助治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晚期肾癌患者的姑息治疗,缓解疼痛等症状,但放疗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相对有限。
总之,尿毒症和肾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表现,是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的状态;而肾癌是肾脏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两者在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