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有其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血尿形式及伴随症状,检查方法有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涵盖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且可通过积极防治感染、合理用药、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是指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的现象。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有关,炎症等因素导致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紊乱,使得红细胞能够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破坏滤过膜结构,从而出现血尿。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肾脏发育程度和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发病机制的具体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的肾脏尚在发育中,免疫系统也相对不成熟,可能在感染等诱因下更易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老年患者则可能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加重肾脏损伤,导致血尿发生。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表现
(一)血尿的表现形式
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样、浓茶色或鲜红色等;镜下血尿则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增多。不同性别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男性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糖尿病肾病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时,会伴有糖尿病相关的多饮、多食、多尿等表现;女性患者若同时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血尿可能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二)伴随症状
常伴有蛋白尿,尿液中可出现泡沫且不易消散;部分患者会有水肿,初期多表现为眼睑、颜面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甚至全身水肿;还可能伴有高血压,尤其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进展到一定阶段时,高血压较为常见。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高盐饮食的患者,水肿和高血压可能更易加重;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病情的控制,使血尿等症状不易缓解。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检查方法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明确血尿的程度,如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定量等。通过尿常规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尿以及蛋白尿的情况。例如,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多为畸形红细胞。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评估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断病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素氮水平也可反映肾脏对代谢废物的排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肾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老年患者由于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可能更早出现。
2.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怀疑自身免疫因素致病的患者,免疫学检查尤为重要。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可能出现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超声检查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不同年龄患者的肾脏超声表现会因肾脏发育阶段或基础疾病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肾脏超声检查需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而老年患者可能因腹部脂肪增厚等因素影响超声检查的清晰度。
2.肾活检:是明确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了解肾小球病变的具体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风险,老年患者若合并出血倾向等疾病则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可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患者的休息和活动量需根据病情调整,儿童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适当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活动,但要避免长时间玩耍导致疲劳;老年患者活动量应适中,防止因活动不当加重肾脏负担。
2.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鸡蛋、牛奶等,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一般不超过3克,避免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对于有血尿的患者,还应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加重血尿的食物,如活血化瘀的食物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喜欢高盐饮食的患者,需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并进行饮食教育;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需劝导其戒烟限酒,以利于病情控制。
(二)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常用的有ACEI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如贝那普利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功能。不同性别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有差异,女性患者在使用某些降压药物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咳嗽等;老年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压,防止低血压发生。
2.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较重、病理类型较活跃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免疫抑制剂有较多不良反应,在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一般不首选免疫抑制剂治疗,老年患者使用时需评估其肝肾功能和整体身体状况。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病情控制情况、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一般来说,病理类型较轻、能有效控制血压和尿蛋白、无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病理类型较重、血压和尿蛋白控制不佳、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可能逐渐进展为肾衰竭。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若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部分可获得较好预后;老年患者由于肾脏储备功能差,预后相对更差。
(二)预防
1.积极防治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一旦发生要及时治疗,减少感染诱发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风险。不同年龄患者的感染预防措施有所不同,儿童要注意保暖、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老年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等。
2.合理用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在使用任何药物前,患者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患者,应咨询医生,了解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早期发现肾脏问题并及时干预。不同年龄人群的体检频率可有所不同,儿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等肾脏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