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感染因素(如幽门螺杆菌等细菌及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饮食因素(长期不合理饮食如过度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长期饥饿)、自身免疫因素(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其他因素(药物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抗生素,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慢性肠胃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大量研究表明,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其在胃黏膜定植的微环境。Hp的毒素和酶还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慢性肠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2.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也可能引起肠胃炎。当人体进食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胃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通常在不洁饮食后较短时间内发病,多见于儿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细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本身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可引起急性肠胃炎,但部分患者的肠道炎症可能转为慢性。轮状病毒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婴幼儿由于肠道屏障功能较弱,感染轮状病毒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导致肠道慢性炎症的迁延不愈。
2.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感染也可引发肠胃炎,其感染后不仅可导致急性的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过后,肠道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发展为慢性肠胃炎。诺如病毒传染性较强,在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和老人相对更易出现严重的胃肠道症状,进而增加慢性化的风险。
二、饮食因素
(一)长期不合理饮食
1.过度饮酒: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饮酒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进而引发慢性肠胃炎。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但也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胃部,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防御机制。尤其是患有基础胃部疾病的人群,如本身就有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患者,过度饮酒会加重病情,促进慢性肠胃炎的发生发展。
2.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会反复刺激胃肠道黏膜。例如,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使胃肠道黏膜充血,降低黏膜的抵抗力;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的上皮组织,导致黏膜炎症的长期存在。这些刺激性食物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是慢性的,长期积累可引发慢性肠胃炎,尤其在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如长期偏好辛辣饮食的人群。
(二)饮食不规律
1.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胃肠道负担加重,胃的排空时间延长,胃酸分泌过多且不能及时稀释,导致胃黏膜受到过度的胃酸刺激。同时,胃肠道的蠕动也会紊乱,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长期暴饮暴食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损伤,进而引发慢性肠胃炎。例如,一些经常聚餐、饮食无节制的人群,由于频繁的暴饮暴食,胃肠道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和慢性炎症。
2.长期饥饿:长期饥饿会使胃肠道缺乏食物的刺激,导致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胃黏膜长期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的状态,容易发生炎症、糜烂等病变,从而增加慢性肠胃炎的发病风险。这种情况在一些节食减肥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过度节食的人,胃肠道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刺激,容易出现胃肠功能失调和慢性炎症。
三、自身免疫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1.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自身肠道组织的自身抗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黏膜,导致肠道持续的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肠梗阻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进而发展为慢性肠胃炎。自身免疫因素在克罗恩病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某些环境因素触发下,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肠道慢性炎症。
2.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患者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状态,产生大量炎症因子,损伤肠道黏膜上皮,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溃疡形成等病变,病程较长,容易转为慢性肠胃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反应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理过程,环境因素如感染、饮食等可能作为诱因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四、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NSAIDs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长期使用可引发慢性肠胃炎。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更容易受到NSAIDs类药物对胃肠道的损伤。
2.某些抗生素:长期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过度增殖,进而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出现慢性肠胃炎的症状。例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不仅会杀灭有害病菌,也会破坏有益菌群,使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引发肠道慢性炎症。
(二)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慢性肠胃炎的发生有关。例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肠道黏膜容易出现异常增生和炎症反应,增加了慢性肠胃炎及相关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遗传因素在这些疾病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人群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肠胃炎,但遗传因素通常需要与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使胃肠道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发生改变,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容易引发慢性肠胃炎。研究表明,在慢性肠胃炎患者中,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肠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并进而影响胃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