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以及其他因素(如药物肾损害、尿路梗阻等),不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影响各异,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以延缓病情进展。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是导致尿毒症的重要原因。肾小球发生炎症病变后,其滤过功能逐渐受损,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不断下降,最终发展至尿毒症。例如,膜性肾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介导的肾小球损伤有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儿童中急性肾小球肾炎若治疗不彻底或病情迁延,可能增加发展为慢性肾脏疾病进而导致尿毒症的风险;中青年人群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相对较为常见;老年人则可能因多种因素导致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且病情进展相对隐匿。
2.肾小管-间质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是常见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反复的肾盂肾盏感染会损伤肾小管和肾间质,影响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及排泄功能等。长期的慢性肾盂肾炎可逐渐破坏肾脏结构,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引发尿毒症。其发病与细菌感染持续存在有关,细菌在肾盂肾盏部位反复感染,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管-间质受损。
不同性别在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等疾病,进而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个人卫生、有憋尿习惯等都可能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几率,从而影响肾脏健康。有既往肾盂肾炎病史的人群,更需密切关注肾脏功能变化,积极预防疾病进展。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肾病。高血糖状态下,肾脏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随着病情发展,从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到大量白蛋白尿、肾功能衰竭,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例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肾病,严重者可进展至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在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中均可发生,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病情影响较大,如饮食中高糖、高脂肪摄入,缺乏运动等都会加重血糖控制不佳,进而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定期监测肾脏功能。
2.高血压肾损害
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从而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滤过功能。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期可能仅有微量白蛋白尿等表现,随着血压长期控制不佳,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高血压肾损害,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肾损害进展更快。例如,血压长期大于140/90mmHg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发生高血压肾损害的几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发生高血压肾损害,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高血压肾损害。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上无明显差异,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病情影响重要,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都会加重高血压,进而加速肾脏损害。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尽量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等,以延缓肾脏损害进展。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肾小管等受损,病情反复活动会逐渐破坏肾脏功能,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肾脏受累,且病情活动程度与肾脏损害密切相关。例如,疾病活动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肾脏损害进展较快。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沉积在肾脏相关部位引起炎症反应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对于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活动,定期监测肾脏功能,因为病情活动会显著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进而影响肾脏健康。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随着囊肿的不断增多和增大,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尿毒症。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最常见的类型,具有一定的遗传规律。在多囊肾患者中,一般在中年以后囊肿会逐渐明显增多增大,病情进展速度个体差异较大,但最终大多会发展至尿毒症。其发病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肾脏出现异常的囊肿形成机制。
多囊肾患者的年龄分布主要在中年及以后,家族中有多囊肾患者的人群需进行基因检测等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对于多囊肾患者,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等,防止囊肿破裂等并发症,同时要定期监测肾脏功能,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四、其他因素
1.药物肾损害
某些药物具有肾毒性,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肾脏损害,进而发展为尿毒症。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具有明显的肾毒性,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药物导致肾损害的机制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有的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肾脏间质炎症等。
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肾毒性的易感性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对药物肾毒性更敏感;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成熟,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易出现肾损害。在用药时,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用药的人群,要定期监测肾脏功能,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并调整治疗方案。
2.尿路梗阻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脏内压力增高,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和血流灌注,长期尿路梗阻可导致肾积水,进而损害肾脏实质,最终引发尿毒症。例如,尿路结石患者如果结石长期堵塞输尿管等部位,会引起患侧肾脏积水,若不及时处理,积水逐渐加重,压迫肾实质,使肾功能逐渐减退。不同年龄人群尿路梗阻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尿路梗阻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有关;老年人则多因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等引起。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男性尿路梗阻的发生几率可能相对较高一些。有尿路梗阻相关疾病的人群需及时治疗,解除梗阻,以保护肾脏功能,避免发展为尿毒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