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性肾病与肾淀粉样变性在疾病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诊断鉴别要点上均存在差异。骨髓瘤性肾病由骨髓瘤细胞及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致肾病变,有肾脏与全身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相应血液、骨髓、肾病理异常,影像学有肾形态结构改变;肾淀粉样变性因淀粉样蛋白沉积致肾病变,肾脏以蛋白尿等表现为主,全身表现因类型而异,实验室检查有刚果红染色等异常,影像学有肾弥漫性增大等改变,诊断需结合相应检查并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骨髓瘤性肾病
疾病定义: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浸润及其产生的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沉积于肾脏,引起肾小管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等一系列肾脏病变。
发病机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轻链或重链),轻链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后,在肾小管内沉积,导致肾小管损伤、梗阻等,进而影响肾脏功能;同时,骨髓瘤细胞浸润肾脏间质等部位也参与了肾病的发生发展。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上,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辐射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多发性骨髓瘤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升高。
肾淀粉样变性
疾病定义: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淀粉样蛋白在肾脏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
发病机制:淀粉样蛋白是一组结构相关的纤维状蛋白质,其前体蛋白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错误折叠,形成不溶性的纤维沉积于肾脏组织。根据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等类型。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多与浆细胞病相关,如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可伴发;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等);遗传性肾淀粉样变性则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年龄分布上,不同类型的肾淀粉样变性年龄特点不同,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性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有基础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人群为主;遗传性肾淀粉样变性多在青少年或中青年时期发病。性别方面,不同类型也有差异,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性肾淀粉样变性有家族遗传倾向,而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性与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骨髓瘤性肾病
肾脏表现:早期可表现为肾小管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中度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进而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最终可进展至尿毒症。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骨骼疼痛、贫血、反复感染等多发性骨髓瘤的全身表现。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较差,肾功能恶化相对更快;女性患者在月经、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的评估和病情观察。
全身表现:骨骼疼痛是常见症状,多位于腰骶部、胸廓等部位,活动或负重时加重;贫血可导致患者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制,患者易发生反复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肾淀粉样变性
肾脏表现: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早期可为非选择性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进而导致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最终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其蛋白尿的程度和进展速度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遗传性肾淀粉样变性可能在生长发育阶段就出现蛋白尿等表现,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可能在原有基础疾病基础上,肾功能恶化加速。性别方面,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男性患者可能在全身症状和肾脏表现上与女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差异相对不突出。
全身表现:不同类型的肾淀粉样变性全身表现不同。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可伴有肝脾肿大、舌体肥大、皮肤紫癜等表现;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性除了有基础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表现外,还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消耗症状;遗传性肾淀粉样变性可伴有相应的多系统受累表现,如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等。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骨髓瘤性肾病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峰;血钙升高,血磷正常或降低;尿本周蛋白检测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在患者发热、脱水等情况下更易检测到;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于老年患者,其肝肾功能的基础状态可能影响这些指标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对血常规等指标有一定影响,需要排除生理性因素干扰。
骨髓穿刺:可见骨髓瘤细胞异常增殖,比例一般>10%,且形态异常。
肾脏病理检查:光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蛋白管型,肾间质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等;免疫荧光可见轻链沉积。
肾淀粉样变性
血液检查:血清蛋白电泳一般无M蛋白峰;可伴有血沉增快;肝功能检查可能因肝脏受累出现异常,如白蛋白降低等;肾功能检查同骨髓瘤性肾病一样可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基础肝功能等指标不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血液指标可能会有生理性变化,影响对疾病的判断。
刚果红染色:肾活检组织刚果红染色阳性是诊断肾淀粉样变性的重要依据,在偏振光下可见苹果绿双折射。
肾脏病理检查: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及血管壁有嗜酸性均一物质沉积;电镜下可见细胞外有大量无分支的纤维状物质沉积。
四、影像学检查差异
骨髓瘤性肾病
超声检查:早期肾脏大小可正常或轻度增大,随着病情进展,肾脏体积可能缩小,实质回声增强等。对于老年患者,肾脏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萎缩,需要注意与疾病导致的肾脏改变相鉴别;女性患者的子宫、附件等盆腔器官可能影响肾脏超声检查时的图像观察,需要适当调整检查体位。
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肾脏形态、结构的改变,如肾脏体积变化、肾实质病变等。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还可用于评估骨骼病变情况,如骨质破坏等。
肾淀粉样变性
超声检查:肾脏可呈弥漫性增大,实质回声增强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肾脏超声表现可能因肾脏发育或退变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女性患者的盆腔因素同样可能对肾脏超声检查产生一定影响。
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肾脏实质的异常改变,对于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性患者,还可同时观察基础慢性炎症性疾病累及的器官情况。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骨髓瘤性肾病
诊断要点: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表现,如骨骼疼痛、贫血、感染等,结合血液检查发现M蛋白、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穿刺发现骨髓瘤细胞,以及肾脏病理检查可见轻链沉积等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蛋白尿等疾病相鉴别,如慢性间质性肾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排除肾脏老化等因素导致的类似表现;女性患者要考虑生理因素对相关检查指标的影响,必要时重复检查以明确诊断。
肾淀粉样变性
诊断要点:通过肾活检组织刚果红染色阳性以及电镜下发现淀粉样纤维沉积可确诊。同时需要明确病因类型,如原发性、继发性或遗传性等。需要与其他可导致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的疾病相鉴别,如糖尿病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对于有基础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排除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性;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要考虑遗传性肾淀粉样变性的可能,详细询问家族病史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