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早期会出现困倦、乏力、面色泛黄、尿量改变、水肿、高血压、胃口不佳、皮肤瘙痒、手足麻木等征兆,不同征兆有其产生原因且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所有征兆,且这些征兆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有相关高危因素人群出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干预治疗。
一、困倦、乏力
产生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尿毒症早期肾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身体处于一种毒素蓄积的状态,从而影响了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能量产生,使人容易感到困倦、乏力。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患者在早期就可能出现这种全身不适的非特异性症状。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还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能量需求,因为儿童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对能量的需求较高,若出现困倦、乏力,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活动和生长。对于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肾脏功能也在生理性减退,更容易受到尿毒症早期困倦、乏力症状的影响,且可能会加重其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
生活方式:长期劳累、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本身身体机能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肾脏功能受损时更易表现出困倦、乏力。而规律运动的人群相对可能症状出现较晚或程度较轻。
病史:有基础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肾小球肾炎等病史,出现困倦、乏力更要警惕尿毒症早期的可能。
二、面色泛黄
产生原因:肾脏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贫血,从而出现面色泛黄的表现。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骨髓造血生成红细胞,肾脏功能异常时其分泌不足,红细胞生成减少,就会出现贫血面容。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儿童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中的氧气供应,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老年人贫血除了面色泛黄外,还可能加重其心脑血管方面的负担,因为贫血会使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来满足机体氧供,长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本身造血原料可能不足,若合并肾脏疾病,更容易出现面色泛黄的贫血表现。而营养状况良好的人群相对发生贫血导致面色泛黄的几率较低。
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或长期慢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人群,在出现肾脏问题时,更易出现面色泛黄的尿毒症早期表现。
三、尿量改变
产生原因:早期肾脏滤过功能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尿量增多或减少的情况。尿量增多可能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减退,不能有效地浓缩尿液;尿量减少则可能是因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随后逐渐发展为整体尿量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尿量改变可能影响其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肾脏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尿量异常更易导致内环境紊乱;老年人肾脏本身功能减退,尿量改变可能是其肾脏功能生理性减退加速进入尿毒症的表现,且尿量异常更容易引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生活方式:饮水习惯异常的人群,如长期饮水过少或过多,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和尿液生成,增加尿量改变的风险。比如长期饮水过少的人,肾脏为了保持体内水平衡,可能会出现尿量减少等情况,若此时合并肾脏疾病,更易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的尿量改变。
病史:有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肾脏功能的损伤,进而导致尿量改变,需警惕尿毒症早期的可能。
四、水肿
产生原因: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功能障碍,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水肿。早期可能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下肢水肿等。这是因为肾脏不能正常排出多余的水分和钠离子,使得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
年龄因素:儿童水肿可能影响其身体的正常形态发育,且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水肿可能不易被及时发现;老年人水肿可能与心肾功能共同受损有关,因为老年人常同时存在心脏功能减退等情况,水肿更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生活方式:高盐饮食的人群,会加重肾脏排钠的负担,更容易出现水钠潴留导致的水肿。而低盐饮食的人群相对水肿发生几率较低。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这些疾病容易累及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进而出现水肿表现,是尿毒症早期水肿的常见高危人群。
五、高血压
产生原因:肾脏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导致血压升高。肾脏可以分泌肾素,当肾脏功能异常时,肾素分泌失调,引起血管紧张素Ⅱ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高血压,但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可能提示先天性肾脏等疾病;老年人高血压本身较为常见,而尿毒症早期出现的高血压可能是肾脏疾病导致的,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有所不同,老年人更要注意区分。
生活方式: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高血压,若合并肾脏问题,就更易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的高血压表现。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的人群,高血压发生几率相对较低。
病史:有家族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在出现肾脏问题时,更容易并发尿毒症早期的高血压。
六、胃口不佳
产生原因: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胃口不佳的情况。毒素在体内堆积,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消化酶的活性等,从而使患者食欲下降。
年龄因素:儿童胃口不佳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也在减退,胃口不佳可能会加重营养不良的状况,因为老年人对营养的需求相对特殊,胃口不佳会导致摄入不足,进一步影响健康。
生活方式:饮食不规律、偏好刺激性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胃口不佳,若此时合并肾脏疾病,就更易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的表现。而规律饮食、清淡饮食的人群相对胃口不佳的几率较低。
病史: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在出现肾脏问题时,更容易出现胃口不佳的尿毒症早期表现,因为胃肠道和肾脏功能相互影响。
七、皮肤瘙痒
产生原因:尿毒症早期,体内毒素不能正常排出,尿素等物质会沉积在皮肤,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另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参与皮肤瘙痒的发生机制。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皮肤瘙痒,但儿童皮肤瘙痒可能因为表述不清而被忽视,且儿童皮肤相对娇嫩,瘙痒可能导致搔抓引起皮肤损伤;老年人皮肤瘙痒可能与皮肤干燥等因素叠加,因为老年人皮肤本身水分含量减少,更容易因毒素刺激出现瘙痒,且搔抓后更易引起皮肤感染等问题。
生活方式:皮肤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皮肤瘙痒,若合并肾脏疾病,就更易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的表现。而注重皮肤清洁卫生的人群相对皮肤瘙痒几率较低。
病史:有皮肤疾病病史的人群,在出现肾脏问题时,更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的尿毒症早期表现。
八、手足麻木
产生原因:毒素蓄积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病变,出现手足麻木的症状。肾脏功能受损后,体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这些毒素可能会对周围神经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神经传导异常,从而出现手足麻木。
年龄因素:儿童手足麻木相对少见,但如果是先天性肾脏等疾病导致的,可能影响其神经发育;老年人手足麻木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尿毒症早期出现的手足麻木可能是肾脏问题导致神经病变的表现,老年人本身神经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更容易因肾脏问题加重手足麻木的症状。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神经损伤相关的症状,若合并肾脏问题,就更易出现手足麻木的尿毒症早期表现。而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相对发生几率较低。
病史: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在出现肾脏问题时,更容易出现手足麻木的尿毒症早期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尿毒症早期患者都会出现这8种征兆,而且这些征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果出现上述相关表现,尤其是有基础肾脏疾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肾功能、尿常规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尿毒症并进行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