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可引发呼吸困难、乏力疲倦运动耐力减低、体液潴留及其他症状。呼吸困难有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等表现,受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乏力疲倦运动耐力减低因心排血量降低致组织灌注不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体液潴留致水肿(对称性凹陷性,可及胸水腹水),受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其他症状有咳嗽咳痰(左心衰常见,夜间明显,有特点)、少尿及肾功能损害(心排血量减少致肾血流不足引发)。
一、呼吸困难
1.不同程度表现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例如,轻度心衰患者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而中度心衰患者在日常轻体力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就会出现。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正常奔跑玩耍,现在很快就出现气喘、不愿意继续活动。在老年患者中,可能原本能从事一些简单家务,现在做一点就感觉气不够用。
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好转。严重心衰患者常被迫采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端坐位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同时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取坐位,多于端坐休息后缓解。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支气管收缩,小血管收缩致回心血量增加,平卧时膈肌上抬等因素有关。在老年心衰患者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较为常见,可能与老年人心肺功能储备差有关;儿童患者若存在心衰,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但相对较少见,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
2.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来说,男女在呼吸困难的表现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女性可能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围绝经期,心衰导致的呼吸困难可能与激素变化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这并非呼吸困难本身的特异性差异,主要还是取决于心衰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的患者,其呼吸道本身存在一定损害,发生心衰时呼吸困难可能会更早出现且更严重,因为吸烟会损伤气道黏膜,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加重心衰时肺淤血导致的呼吸困难;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衰后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其心肺储备功能差,运动耐量低。
4.病史影响: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衰时呼吸困难往往与心肌缺血、心肌重构等因素相关,其呼吸困难的发生和发展与冠心病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本身存在肺功能障碍,发生心衰后,呼吸困难会更加复杂,因为心衰和COPD相互影响,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乏力、疲倦、运动耐力减低
1.机制: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供氧减少所致。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肌肉活动时能量产生不足,就会出现乏力、疲倦感,运动耐力明显下降。例如,心衰患者原本能进行一定距离的步行,现在走很短的距离就感觉体力不支,无法完成之前的活动量。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心功能储备差,发生心衰后乏力、疲倦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较长。儿童患者出现乏力、疲倦时,可能表现为活动后比同龄健康儿童更容易疲劳,生长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因为身体的正常生长代谢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支持,心衰时血液供应不足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进程。
3.性别差异体现:一般情况下,男女在乏力、疲倦和运动耐力减低的表现上无显著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高强度体力活动的职业男性中,本身运动耐力相对较好,发生心衰后运动耐力减低的表现可能更易被察觉,而女性如果原本运动耐力就相对较低,可能症状凸显相对不那么突兀,但本质都是心排血量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心功能相对可能有一定储备,但如果发生心衰,由于之前长期高负荷工作,心脏已经有一定损耗,所以乏力、疲倦等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严重;而长期sedentary(久坐不动)生活方式的人,心肺功能基础差,发生心衰后,乏力、疲倦等症状会更加明显,因为其身体对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耐受能力更弱。
5.病史影响: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本身存在病变,发生心衰后,乏力、疲倦和运动耐力减低的症状会更严重,因为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已经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心排血量降低更为明显;有贫血病史的患者,本身就存在携氧能力下降,发生心衰后,组织灌注不足的情况会进一步加重,乏力、疲倦等症状会更加突出。
三、体液潴留
1.水肿表现
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多始于身体低垂部位,如足部、踝部,逐渐向上蔓延至全身。其机制是心衰时体静脉压力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表现为凹陷性水肿,当患者卧床休息后,水肿部位的液体重新分布,早晨起床时眼睑等部位可能也会出现轻度水肿,但主要还是下肢等低垂部位明显。对于儿童患者,水肿可能首先出现在眼睑、足背等部位,因为儿童的组织间隙相对疏松,而且活动后下肢血液回流情况变化可能更易导致水肿。在老年患者中,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可能减退等因素,水肿更容易出现在下肢,且消退相对较慢。
胸水和腹水:胸水以双侧多见,也可单侧,多见于右侧,主要是因为右心衰竭时体静脉压力升高,使胸膜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导致胸水形成。腹水则是由于腹腔内脏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出形成。胸水较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加重,腹水较多时会导致腹部膨隆、腹胀等不适。
2.性别差异相关:一般来说,胸水和腹水的发生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若发生心衰导致体液潴留,可能需要考虑与妊娠相关的心衰因素,其处理上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考量,比如要兼顾胎儿的情况等,但这不是体液潴留本身的性别差异,而是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影响。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盐饮食的患者,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衰时的体液潴留情况,因为盐摄入过多会使机体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进一步加重水肿等体液潴留表现;而长期饮水过多的患者,也会增加体液负荷,加重心衰时的体液潴留,所以心衰患者需要限制盐和水的摄入来减轻体液潴留。
4.病史影响: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水钠代谢紊乱的基础,发生心衰后,体液潴留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因为肾脏对水钠的调节功能已经受损,在心衰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时,肾脏灌注不足,进一步影响水钠排泄,加重体液潴留;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影响蛋白合成,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加重水肿等体液潴留表现,因为低蛋白血症会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促使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
四、其他症状
1.咳嗽、咳痰:咳嗽、咳痰是左心衰竭的常见症状,系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合并感染时,痰可呈脓性。长期慢性心衰患者,可能因反复肺淤血出现慢性咳嗽、咳痰,类似慢性支气管炎的表现,但有其心源性的特点。在儿童心衰患者中,咳嗽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咳嗽、咳痰的鉴别诊断需要更加谨慎。
2.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左心衰竭患者心排血量减少,肾血流灌注不足,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灌注不足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减退,发生心衰后肾功能损害可能进展更快;儿童患者出现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提示心衰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处理,因为儿童的肾脏对缺血缺氧更为敏感,心排血量减少对其肾功能的影响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