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炎是儿童常见心血管疾病,由病毒、细菌等多种原因引起,病理上有心肌细胞损伤、间质炎症反应及心脏功能改变,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轻症预后较好,重症预后差,可通过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来预防。
一、儿童心肌炎的定义
儿童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性病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二、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等是引起儿童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肠道病毒感染后,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等。例如,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肌,引发炎症反应。
呼吸道病毒:像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可引起儿童心肌炎。以流感病毒为例,当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毒在体内复制过程中可能累及心肌,引发心肌的炎症改变。
2.其他病原体感染
细菌: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诱发儿童心肌炎,如白喉杆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可对心肌造成损害;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的败血症等情况,也可能波及心肌导致炎症。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是儿童心肌炎的病因之一,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其代谢产物等可引起免疫反应,进而影响心肌。
3.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体内的自身抗体可能攻击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炎症。这类情况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中相对常见,与患儿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4.药物或毒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对心肌有损害作用,如一些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等。例如,阿霉素等抗肿瘤药物在治疗儿童肿瘤疾病过程中,可能引起心肌毒性反应,导致心肌炎样改变。另外,某些毒物,如重金属(铅、汞等)中毒,也可损伤心肌,引发心肌炎。
5.其他因素
营养不良: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1等营养素时,可能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增加心肌炎的发病风险。例如,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使心肌容易受损。
过度劳累:儿童过度劳累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诱发心肌炎。比如,长期参加高强度的体育训练且未合理休息的儿童,心肌承受较大压力,易发生心肌炎症。
三、病理生理机制
1.心肌细胞损伤
病原体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复制,破坏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病毒为例,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增殖,导致心肌细胞破裂、溶解。同时,病原体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也会间接损伤心肌细胞。免疫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2.心肌间质炎症反应
心肌间质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会引起心肌间质的水肿,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心肌间质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心肌的传导系统受到影响,引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3.心脏功能改变
由于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肌间质炎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会受到影响。轻度心肌炎时,心脏的代偿机制可能使心脏仍能维持基本的泵血功能,但随着病情进展,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可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同时,心律失常也较为常见,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轻症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异常。部分患儿可能有乏力、食欲不振、多汗、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可能仅发现孩子精神状态较平时差、活动耐力下降等。
重症患儿:可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表现,如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表现为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
2.体征表现
听诊时可能发现心率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心音低钝,第一心音减弱;可能闻及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心音改变。部分患儿可能有心脏扩大的体征,在体检时可发现心界扩大。伴有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征。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多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可能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但心电图异常只是辅助诊断的依据之一,不能仅凭心电图确诊心肌炎。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中CK-MB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血清中CK-MB含量较低,当心肌细胞受损时,CK-MB释放到血液中,使其水平升高。但需要注意,其他一些情况如骨骼肌损伤等也可能导致CK-MB轻度升高,所以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cTnI或cTnT是更为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细胞受损时,cTnI或cTnT会迅速释放到血液中,且其升高对心肌损伤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在儿童心肌炎诊断中,cTnI或cTnT升高往往提示心肌有明显损伤。
3.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如心肌收缩活动是否协调、心室壁厚度等;还能检测心脏的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心肌炎患儿可能出现心肌运动减弱、心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表现,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4.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测:可采取患儿的血液、粪便、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等。例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若能检测到引起心肌炎的相关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另外,血清学检查中,可检测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则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有诊断价值。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儿需要充分休息,减少心脏负担,这对于心肌的修复非常重要。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一般休息时间根据病情轻重而定,轻症可能需要休息2-4周,重症患儿可能需要休息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直至症状消失、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恢复正常。
饮食调整:给予患儿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饮食,以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促进心肌修复。例如,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食物。
2.药物治疗
营养心肌药物:可使用维生素C等药物,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心肌细胞的氧化损伤,促进心肌修复。
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若患儿出现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等。但在使用药物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儿,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对于早搏等心律失常,可根据情况选用美托洛尔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免疫调节药物: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心肌炎,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非常谨慎,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
七、预后情况
1.轻症患儿预后
大多数轻症儿童心肌炎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肌损伤可逐渐修复,预后较好,一般不会遗留明显的心脏后遗症。经过适当休息和规范治疗后,患儿可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活动。
2.重症患儿预后
重症儿童心肌炎患儿病情较为凶险,预后相对较差。部分重症患儿可能在急性期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心脏后遗症,如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等,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八、预防措施
1.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减少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传播机会。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周围有人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尽量让儿童远离,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的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避免饮用生水等。
2.增强机体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除了前面提到的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食物外,还应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等,以维持机体正常的能量代谢。
适当运动: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规律作息: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发挥。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2-14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0-12小时等。
3.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家长要注意家庭环境安全,避免儿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家中的农药、重金属等要妥善放置,防止儿童误接触。在给儿童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可能对心肌有损害的药物。
儿童心肌炎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儿童心肌炎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照顾儿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