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腰椎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和腰部支具固定;手术治疗适用于伴有神经症状、压缩严重或保守无效等情况,方式有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康复治疗早期有下肢肌肉收缩等训练,后期有腰部功能锻炼,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自身特点。
一、非手术治疗
(一)卧床休息
对于轻度压缩性腰椎骨折且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卧床休息是基础治疗措施。一般需严格卧硬板床,卧床时间通常为6-8周,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扭曲腰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修复能力较强,但仍需严格遵循卧床休息的要求,家长要协助做好护理,防止患儿过早翻身或坐起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可定时翻身、拍背,使用气垫床等。
(二)腰部支具固定
在卧床休息的基础上,可使用腰部支具进行固定,以限制腰部活动,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支具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的程度、患者的体型等。对于青少年患者,在骨折稳定后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调整支具的使用时间;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支具时要注意舒适度,避免因支具过紧或不合适导致皮肤损伤等问题。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压缩性腰椎骨折伴有神经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或者骨折压缩程度严重,超过椎体高度的1/3;以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若骨折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或椎体高度压缩明显,也需要积极评估手术的必要性,但要充分考虑儿童骨骼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在符合手术指征时也可考虑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二)手术方式
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腰椎骨折患者较为常用。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稳定骨折、缓解疼痛的目的。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要注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能够耐受手术。
2.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PVP类似,也适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腰椎骨折。该手术可以恢复部分椎体高度,同时注入骨水泥,相比PVP能更好地纠正椎体畸形。在儿童患者中,由于骨骼的特性,该手术的应用需谨慎评估。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就可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下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在医生指导下协助进行温和的下肢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老年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二)后期康复
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腰部的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恢复腰部功能。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加难度。青少年患者在康复锻炼时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积极参与,促进身体的全面恢复;老年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