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急性膀胱炎是常见泌尿系统感染病,由细菌感染致,女性尿道短直等生理结构等致发,有尿路刺激、尿液异常、下腹不适等表现,可通过尿常规、尿细菌培养诊断,用抗生素治,要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作息等预防。
发病原因
生理结构因素:女性尿道长度约3-5厘米,相较于男性尿道短很多,而且尿道外口毗邻阴道和肛门,阴道和肛门周围存在大量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细菌很容易在女性排尿时被挤入尿道进而引发膀胱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女性尿道短直的解剖特点是导致其膀胱炎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重要生理因素。
性生活因素:性生活时会将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增加了膀胱感染的风险。比如,性生活后女性急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会有所升高,这是因为性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对尿道和膀胱造成一定的机械性刺激,同时细菌容易被带入尿道。
机体免疫力下降:当女性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身体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细菌更容易在膀胱内滋生繁殖引发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有利于细菌生长,所以糖尿病女性患者发生急性膀胱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尿路刺激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每小时就需要排尿一次甚至更频繁;尿急是指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尿痛则是在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或刺痛感。
尿液异常:尿液可能会出现浑浊现象,严重时可伴有血尿,尿液颜色呈红色或粉红色。
下腹部不适:患者下腹部会有坠胀感或隐痛不适,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时,这种不适可能会更加明显。
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尿常规中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会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成人尿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为0-5个/高倍视野),还可能伴有红细胞增多,如果有血尿的情况。同时,尿中可能会检测到细菌。
尿细菌培养:通过采集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种类,并且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一般来说,尿细菌培养如果菌落计数大于10^5CFU/ml,就具有诊断意义。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对于大肠埃希菌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等。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内裤最好选择棉质透气的。
多饮水,增加尿量,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可以减少细菌在尿道和膀胱的停留时间,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以上。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增强机体免疫力。
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性生活后及时排尿,也有助于减少膀胱炎的发生风险。
对于女性特殊人群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重上述预防措施。比如孕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更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和多饮水等。而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也需要更加留意泌尿系统的健康,一旦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