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婴儿期双侧髋关节脱位表现为双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不对称、会阴部增宽、外展受限、肢体不等长;单侧脱位有单侧皮肤褶皱不对称、外展受限、下肢短缩、“Galeazzi征阳性”;幼儿期出现跛行步态(单侧拖拉、双侧鸭步)、髋关节活动受限、哭闹等。不同年龄阶段症状与年龄(新生儿及婴儿期隐匿、幼儿期易发现,早产儿需更密切观察)、生活方式(不恰当包裹增风险)、病史(臀位产等高风险)相关。
一、新生儿及婴儿期症状
1.双侧髋关节脱位症状
外观与皮纹异常:双侧髋关节脱位时,患儿会出现双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不对称的情况,患侧的皮纹会增多、加深,同时会发现双侧会阴部增宽。另外,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正常婴儿双侧髋关节可以外展至70°-80°左右,而脱位患儿外展往往不能达到正常范围。
肢体不等长:由于患侧髋关节脱位,会导致患侧下肢相对较短,家长可以观察到双侧下肢长度不一致。
2.单侧髋关节脱位症状
皮纹与关节活动差异:单侧髋关节脱位时,可见单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不对称,患侧皮纹增多、加深。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并且会发现患侧下肢较另一侧短缩。另外,患侧髋关节屈曲时,膝关节不能达到中线位置,也就是“Galeazzi征阳性”,让患儿平卧,屈膝屈膝90°,双侧膝关节应该在同一水平,脱位侧膝关节低于正常侧。
二、幼儿期症状
1.步态异常:幼儿开始行走后,会出现跛行步态,单侧脱位时表现为患侧下肢行走时呈拖拉状,双侧脱位时则表现为“鸭步”,走路时臀部左右摇摆,像鸭子走路一样。
2.髋关节活动受限:患儿髋关节活动范围较正常儿童减小,表现为髋关节外展困难,下蹲时患侧臀部不能平落到地面等。
3.疼痛表现:幼儿可能会因为髋关节不适而出现哭闹,尤其是在行走或活动髋关节时哭闹加重,但由于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行为表现来判断。
三、不同年龄阶段症状特点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1.年龄因素
新生儿及婴儿期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善,脱位后的症状相对较隐匿,需要家长仔细观察皮肤褶皱、肢体长度等细节。而幼儿期因为开始行走,步态异常等表现相对容易被发现。
对于早产儿等特殊年龄的婴儿,由于其骨骼发育可能相对更不成熟,发生髋关节脱位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密切地观察其髋关节相关表现,因为其正常的髋关节活动范围等可能与足月儿有差异,不能完全用足月儿的标准来衡量。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包裹婴儿双腿呈伸直内收位等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髋关节脱位的发生风险,而如果婴儿被恰当包裹,髋关节处于适当外展的位置,可能会降低脱位的发生概率。在观察症状时,如果发现婴儿有不恰当的包裹方式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需要考虑可能与生活方式相关。
3.病史因素
如果婴儿有臀位产等特殊分娩史,其发生髋关节脱位的概率相对较高,在观察症状时需要更加警惕。对于有臀位产病史的婴儿,从新生儿期开始就要加强对髋关节的检查,因为臀位产等因素会影响髋关节的发育,更容易出现髋关节脱位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