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脑疫苗后要观察儿童体温情况,区分正常生理反应与异常发热,采用合适物理降温方法,出现需立即就医指征或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有基础病史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体温超39℃、伴精神萎靡等症状等要立即送医,发热超3天未缓解也需就医,新生儿、有基础病史儿童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
一、观察体温情况
1.区分正常生理反应与异常发热
乙脑疫苗接种后,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轻度发热,这是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一般体温在37.5℃左右,属于轻度发热,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体温超过38.5℃,则需引起重视。不同年龄段儿童对发热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而年长儿童可能会诉说身体不适。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儿童,如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即使体温未达到38.5℃,也需更加密切观察,因为这类儿童发生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物理降温方法
1.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基本物理降温
松开衣物:让儿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有助于散热,避免衣物过厚影响热量散发。对于新生儿,要注意解开包裹的襁褓,使皮肤能够与空气接触,利于散热。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约10-1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但要注意,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力度要轻柔。有皮肤破损的儿童则不宜进行温水擦浴,避免加重皮肤损伤。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儿童的额头,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降低局部温度,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退热贴相对比较安全,各年龄段儿童均可使用,但要注意粘贴位置,避免覆盖眼睛等部位。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需立即就医的指征
如果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后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9℃,或者发热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呕吐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例如,儿童出现反复抽搐,这可能是高热惊厥的表现,需要紧急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即使体温不是特别高,但出现精神状态明显改变,也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另外,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未缓解,也需要带儿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
新生儿接种乙脑疫苗后出现发热,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发热的耐受和反应与年长儿不同。一旦发现新生儿接种后发热,要更加谨慎处理。首先观察体温变化,物理降温时要特别轻柔,避免冻伤等情况。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呼吸急促、拒奶等,应尽快就医,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迅速,不能延误。
2.有基础病史儿童
对于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后要密切关注体温,即使体温轻度升高,也应积极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防止体温进一步升高诱发惊厥。对于有免疫缺陷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的问题,感染的风险较高,所以一旦发热,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排除疫苗相关的严重感染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