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与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发病原因及高危人群、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方面,腰肌劳损多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等局部症状,腰椎间盘突出除腰痛外常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等;影像学检查上,腰肌劳损腰椎X线无明显异常等,腰椎间盘突出X线有间接征象等;发病原因及高危人群中,腰肌劳损多因腰部姿势不良等,高危人群是长期固定腰部姿势者,腰椎间盘突出因椎间盘退变等,高危人群包括特定年龄、妊娠等人群;治疗原则上,腰肌劳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腰椎间盘突出早期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情况则考虑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除了腰部疼痛外,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导致行走困难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放射痛的部位有所不同,如腰4-5椎间盘突出,疼痛多放射至小腿外侧及足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疼痛多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及足底。
影像学检查区别
腰肌劳损:腰椎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能有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腰部肌肉有水肿等改变,但腰椎间盘、神经根等无明显受压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X线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检查则可更直观地看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依据。
发病原因及高危人群差异
腰肌劳损:多因长期腰部姿势不良,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工作等,导致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也可因急性腰部损伤后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迁延而成慢性损伤。高危人群包括办公室职员、教师、体力劳动者等长期保持固定腰部姿势的人群。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年龄因素上,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加重;此外,腰部急性损伤、遗传因素、妊娠等也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风险。例如妊娠女性由于腰部负荷增加,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有腰椎间盘突出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治疗原则差异
腰肌劳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腰部理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按摩、针灸等,目的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同时,要纠正不良的腰部姿势,加强腰背肌锻炼,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预防病情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牵引、佩戴腰围、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但如果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髓核摘除术、融合内固定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综合判断。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保守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为主,尽量采用相对安全的理疗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