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引起,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冬春高发,潜伏期10-15天,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血常规初期白细胞稍高后降、淋巴增多,病毒学可查特异性IgM抗体,对症支持治疗;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人群易感,幼儿及儿童多见,冬春多发,潜伏期14-21天,前驱期短,发热1-2天出疹,血常规白细胞减少、淋巴增多,病毒学可查特异性IgM抗体或病毒分离,病情轻对症处理,婴幼儿患幼儿急疹需密切监测体温等,儿童患风疹在聚集场所需隔离,孕妇感染风疹可致胎儿畸形。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幼儿及儿童多见,冬春季发病较多。
临床表现
幼儿急疹: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
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5天,发热期间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能有轻微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风疹:
潜伏期平均为14-21天。
前驱期较短,一般为1-2天,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
实验室检查
幼儿急疹:
血常规检查,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可稍高,随后白细胞总数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可达70-90%。
病毒学检查,可检测血清中HHV-6或HHV-7的特异性IgM抗体,急性期阳性,恢复期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风疹: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病毒学检查,检测血清中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诊断近期风疹病毒感染;也可进行病毒分离,从患者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风疹病毒可确诊。
治疗与护理
幼儿急疹: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针对婴幼儿,需谨慎选择合适剂型),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
风疹:一般病情较轻,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也是对症处理。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搔抓皮肤引起感染。对于病情较重、伴有并发症的患儿,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幼儿急疹:婴幼儿是高发人群,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高热时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发生惊厥等并发症。护理时要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患儿因发热不适而哭闹不安,同时保证患儿充足的液体摄入。
风疹:儿童是主要患病群体,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一旦发现风疹患儿应及时隔离,避免疾病传播。孕妇若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育龄女性应注意预防风疹病毒感染,若感染风疹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胎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