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等引起,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表现为外阴瘙痒等,可通过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诊断,用抗真菌药治疗,幼女、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有特殊治疗及注意事项。
发病因素
年龄方面:
幼女:由于其生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雌激素水平低,阴道内糖原少,pH值偏高,局部抵抗力差,容易受到念珠菌的侵袭。
育龄期女性:性生活较为活跃,阴道环境易因性生活等因素发生改变,增加念珠菌感染的机会;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为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性别方面: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因为女性的生殖系统解剖结构特殊,阴道与外界相通,且与尿道、肛门邻近,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污染。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破坏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念珠菌过度增殖而发病;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有利于念珠菌生长;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高,pH值改变,适宜念珠菌生长,容易并发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念珠菌的反复感染。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严重时患者坐立不安,夜间症状加重;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其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的症状表现。
阴道分泌物检查:显微镜下找到念珠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常用的方法有生理盐水湿片法,也可采用革兰染色法等,还可以进行念珠菌培养,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治疗上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等局部用药,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未婚女性及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氟康唑等口服抗真菌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特殊人群提示
幼女:幼女患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幼女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避免穿开裆裤,尽量不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洗外阴。由于幼女用药有其特殊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且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时,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尽量避免口服抗真菌药物,因为口服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时,首要的是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基础。同时,按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并且要定期监测血糖和阴道炎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