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可通过综合管理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需从皮肤护理(温和清洁、足量保湿)、避免诱发因素(饮食、环境)、药物治疗(外用根据皮肤表现选药、系统用抗组胺等)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注意事项多方面着手,且需长期坚持并随病情调整方案。
皮肤护理
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皮肤,避免过度清洁,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2~37℃为宜,清洁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内。例如每天1~2次的轻柔清洁有助于去除皮肤表面污垢,但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
保湿:使用保湿剂是重要环节,应选择不含香料、防腐剂等刺激性成分的保湿产品。每天至少涂抹2次保湿剂,如凡士林等,能帮助恢复皮肤屏障功能,保持皮肤水分。对于婴儿慢性湿疹患者,选择婴幼儿专用的温和保湿剂尤为关键,因为婴儿皮肤更娇嫩,普通成人保湿剂可能含有刺激成分。
避免诱发因素
饮食:某些食物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湿疹,如海鲜、辛辣食物、牛羊肉等。有慢性湿疹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自身饮食与病情的关系,记录饮食日记,找出可能的致敏食物并避免。例如有研究表明,食用海鲜后部分患者湿疹症状会加重。
环境因素:注意居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50%~60%较为适宜。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尘螨在卧室中的浓度应尽量控制在100μg/g以下,可通过使用防螨床品等方式减少接触。对于有职业性接触诱因的患者,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后发病,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相关职业性过敏原。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根据皮肤不同表现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时,可选用强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但要注意使用时间和部位,儿童、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应谨慎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当皮肤有渗出时,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再使用外用药物。
系统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系统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具有止痒作用,可选择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能缓解瘙痒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但对于驾驶员等特殊职业人群,要注意药物的镇静作用可能带来的影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慢性湿疹患者的皮肤更加娇嫩,在护理和治疗上需格外小心。皮肤护理方面,保湿要更加频繁且选择更温和的产品。药物选择上,应避免使用强效的成人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优先选择弱效或中效且适合儿童的外用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慢性湿疹可能影响儿童的外观,导致心理压力,家长应给予心理疏导。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更差,保湿时可选择滋润度较高的保湿剂。在药物使用上,要关注药物可能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同时,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固定,要帮助其尽量避免可能诱发湿疹的生活因素,如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等。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措施,慢性湿疹患者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长期坚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