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后部分患者可能瘸,与骨折损伤程度(严重骨折累及关节面复位不佳等易致瘸)、治疗方式及康复情况(康复不及时规范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致瘸)相关,早期规范治疗、科学康复训练可降低瘸的风险。
一、影响因素
1.骨折损伤程度
严重的脚踝骨折,如累及关节面的骨折,若复位不佳,关节面不平整,会影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研究表明,踝关节骨折累及关节面超过一定比例(如10%-20%)时,后期出现行走异常(瘸)的风险增加。因为不平整的关节面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加速,长期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使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进而影响步态。
对于儿童脚踝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骨骺的发育,导致双下肢不等长等问题,从而引起跛行。例如,儿童骨骺损伤若未得到正确的复位和处理,可能会使患侧下肢生长受到影响,与健侧下肢长度差异逐渐明显,行走时为了保持平衡就会出现瘸的现象。
2.治疗方式及康复情况
手术治疗后,如果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规范,会导致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一般来说,脚踝骨折术后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如果康复训练开始过晚或训练强度、方法不当,肌肉萎缩程度严重,关节活动范围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就会影响行走功能。例如,术后早期没有进行有效的足踝部肌肉收缩训练,可能导致小腿肌肉萎缩,使得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行走时出现异常步态。
对于老年人脚踝骨折,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康复相对更困难。老年人骨折后康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遵循康复计划,恢复效果不佳,更容易出现行走困难、瘸的情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能力和康复能力都相对较弱,若康复不顺利,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就会影响正常行走。
二、预防及改善措施
1.早期规范治疗
对于脚踝骨折,尤其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要进行准确的复位。如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方式时,要确保关节面复位良好,这是预防后期出现后遗症导致瘸的关键。对于儿童脚踝骨折,要特别关注骨骺损伤的处理,及时进行正确的复位和固定,最大程度减少对骨骺发育的影响。
2.科学康复训练
骨折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早期就开始进行足踝部的被动活动,如在骨折固定初期,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主动训练,包括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训练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例如,骨折2-3周后,可开始进行坐姿下的踝关节屈伸主动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老年人在康复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适度。家属要给予陪伴和协助,康复训练速度要慢,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再次损伤。同时,可结合一些辅助器具,如拐杖等,帮助老年人在康复初期保持平衡,逐步恢复行走能力。
总之,脚踝骨折后是否会瘸与骨折损伤程度、治疗方式及康复情况等多种因素相关,通过早期规范治疗和科学康复训练等措施可以降低出现瘸等后遗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