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可致腹泻,大便特点有稀溏、次数增多;全身伴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还可见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不同人群症状有细微差异,需针对特殊人群加强调理与护理。
一、大便特点相关症状
大便稀溏:脾肾阳虚时,脾胃运化功能及肾阳的温煦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吸收,导致大便质地稀溏,甚至呈水样便。从中医角度看,脾主运化,肾主温煦,脾肾阳气不足,无法将水湿运化排泄,水湿与糟粕相混则大便稀溏。例如,临床观察发现,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的大便多呈不成形的稀糊状,且便次增多。
大便次数增多:由于脾胃功能减弱,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肠道,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一般来说,患者排便次数较正常明显增加,可能每日数次甚至十余次。这是因为脾肾阳虚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运化和固摄功能,使得肠道不能正常控制排便。
二、全身伴随症状
畏寒肢冷: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机体,患者会出现怕冷、四肢发凉的表现。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脾肾阳虚时,肾阳亏虚,温煦功能减弱,所以患者会感觉身体寒冷,即使在温暖环境中也会有四肢不温的情况。比如,冬季时此类患者畏寒症状往往更为明显,需要添加衣物保暖。
腰膝酸软: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不能滋养腰膝,就会出现腰膝酸软无力的症状。患者常自觉腰部和膝盖部位酸软不适,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脾肾阳气亏虚,不能充分滋养筋骨,导致腰膝失养而出现酸软症状。
神疲乏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阳不足,脾的运化功能也受影响,气血生成不足,人体缺乏气血的充养,就会出现神疲乏力的表现。患者感觉精神萎靡,肢体倦怠,活动后更容易疲劳。例如,患者可能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需要休息才能缓解。
五更泄泻:这是脾肾阳虚腹泻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多发生在黎明前,此时阴气较盛,阳气未复,脾肾阳气不足,不能耐受夜间阴气之盛,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泄泻。患者常在天亮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舒。从中医理论来讲,五更时分,阴气最盛,阳气未振,脾肾阳气不足者,受阴气所迫,故于此时发病泄泻。
三、其他相关表现
舌质舌苔改变: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这是因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导致舌质表现为淡胖,且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内盛,压迫舌体边缘出现齿痕;舌苔白滑,白苔主寒证、湿证,滑苔主水湿内停,说明体内有寒湿之邪,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的病理机制相符。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脾肾阳虚导致腹泻的症状可能有一些细微差异。例如,儿童脾肾阳虚导致的腹泻,除了上述大便及全身症状外,可能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脾胃功能差影响营养吸收;女性患者可能在经期前后由于气血相对不足,脾肾阳虚症状更易加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本身阳气耗伤,更易出现脾肾阳虚,进而引发腹泻;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脾肾阳虚状态可能持续存在,腹泻症状相对顽固。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格外注意其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注意腹部保暖;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全身状况,加强护理,预防因腹泻导致脱水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