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阴道炎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育龄、幼女、绝经后女性等为易感人群,与生活方式、特殊人群等因素有关,有外阴瘙痒、灼痛等表现,可通过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消除诱因并局部或全身用抗真菌药治疗,要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
一、病原体特点
主要病原体是白假丝酵母菌,此菌为条件致病菌,通常在阴道内处于酵母相,当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假丝酵母菌转化为菌丝相,大量繁殖生长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二、发病因素
宿主因素
年龄:育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相对更容易发病;幼女及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低,阴道局部抵抗力弱,也可能患病。例如幼女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等感染假丝酵母菌;绝经后女性阴道黏膜变薄,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值升高,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
性别: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与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相关,女性阴道与外界相通,且阴道内环境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使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为假丝酵母菌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过度清洁阴道,尤其是使用碱性洗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增加患病风险。
特殊人群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患霉菌性阴道炎的概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妊娠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是霉菌性阴道炎的高发人群。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严重时患者坐立不安,异常痛苦,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增多,其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四、诊断方法
症状体征:根据患者典型的外阴瘙痒、灼痛及阴道分泌物特点等临床表现初步怀疑。
实验室检查:显微镜下发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常用方法有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湿片法,若见到假菌丝,即可作出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病的初步诊断;也可采用革兰染色检查,该方法不仅能看到假菌丝,还能同时看到菌丝和芽生孢子,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
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根据患者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的长短。例如单纯性VVC可采用局部用药,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对于复杂性VVC,如重度VVC,在局部用药基础上还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或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六、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清洁阴道;穿棉质宽松内裤,少穿紧身化纤内裤;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雌激素,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