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睾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原体感染(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性传播病原体,病毒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尿液反流、自身免疫因素、附睾损伤,还受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影响,如中老年男性、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发病风险较高。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当细菌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尿道外口的细菌可沿尿道进入附睾引发炎症。例如,不洁的性生活史可能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风险,细菌在附睾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慢性附睾炎。
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也可引起附睾炎。在有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中,这类病原体感染的几率增加,病原体长期存在于生殖道内,逐渐引发慢性附睾炎。
2.病毒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常见的引起附睾炎的病毒之一。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患流行性腮腺炎后,部分患者可并发附睾炎,若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可能转为慢性附睾炎。病毒感染后,会引起附睾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二、尿液反流
尿液可通过输精管反流进入附睾。当尿道压力增高时,如长期排尿困难的患者,尿液反流的几率增加。尿液中的化学物质刺激附睾,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尿液反流刺激可导致慢性附睾炎的发生。例如,患有前列腺增生的中老年男性,由于排尿不畅,容易出现尿液反流至附睾的情况,进而增加慢性附睾炎的发病风险。
三、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慢性附睾炎的发病。当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附睾组织识别为外来异物,从而产生免疫攻击。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更容易发生附睾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慢性附睾炎的形成。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会持续破坏附睾组织,使炎症处于慢性状态。
四、附睾损伤
阴囊部位的外伤,如骑跨伤等,可导致附睾损伤。损伤后,附睾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容易引发慢性炎症。例如,从事剧烈运动或有阴囊外伤史的人群,附睾在受伤后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就可能发展为慢性附睾炎。受伤后的组织修复环境改变,炎症因子持续存在,导致慢性附睾炎的发生。
五、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中老年男性相对更容易患慢性附睾炎。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尿液反流的机会增多,同时身体的免疫功能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中老年男性慢性附睾炎的发病风险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不注意个人卫生、过度性生活或手淫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慢性附睾炎的发生有关。长期久坐会影响生殖部位的血液循环,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使细菌等病原体滋生;过度性生活或手淫可导致附睾反复充血,增加炎症发生的几率,从而引发慢性附睾炎。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这类人群慢性附睾炎的发病风险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的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能力都受到影响,一旦发生附睾炎,就更容易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