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复位后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有肩部肌肉等长收缩和腕手部活动,中期有肩关节钟摆运动和被动助力下活动,后期有主动全方位活动和力量训练,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出现不适及时停练咨询医生。
腕部和手部的活动:主动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以及手指的抓握、伸展活动,如握拳、松开,手指依次屈伸等。这是因为肩部制动期间,通过活动腕部和手部可以维持上肢整体的血液循环和关节活动度,避免腕、手关节出现僵硬等问题。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活动时,儿童要注意保护其手部,避免受伤,老年患者则要缓慢轻柔地进行活动,防止关节损伤。
中期(复位后2-6周)
肩关节钟摆运动:患者身体前倾,健侧手扶桌沿,患侧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以及画圈运动,摆动范围逐渐增大,但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这种运动可以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利用重力作用帮助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对于青少年患者,可适当增加摆动的幅度和频率,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防止血糖波动过大。
被动助力下的肩关节活动:在他人帮助或借助简单器械的情况下,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前屈、后伸等活动。外展时可让患者上肢慢慢离开身体向外侧抬起,前屈时向前抬起上肢,后伸时尽量向后伸展上肢,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天3-4组。此阶段借助外力帮助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如术后体质较差的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要注意助力的力度适中,避免给患者造成疼痛和损伤。
后期(复位后6周以上)
主动肩关节全方位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等全方位活动。外展时尽量达到90°以上,内收时手能摸到对侧肩部,前屈时手能触摸到头顶,后伸时手指能接触到背部,内旋时手能摸到肩胛骨,外旋时手能向外侧伸展,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每天进行3-4组。通过全方位的主动活动可以进一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使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水平。对于运动员等对肩关节活动度要求较高的人群,可适当加强训练强度,但要循序渐进;对于妊娠期女性,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腹部受压等情况,活动时要轻柔缓慢。
力量训练:可进行肩部肌肉的抗阻训练,如使用轻重量的弹力带进行肩部外展、内收、前屈等方向的抗阻练习。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手握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相应方向的对抗用力,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肩部肌肉力量,稳定肩关节,防止再次脱位。对于儿童患者,不建议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可选择轻量的玩具等进行趣味性的力量锻炼;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阻力,避免因肌肉力量训练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在整个功能锻炼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肿胀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同时,不同个体由于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差异,锻炼的具体方案可能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