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脚跟骨粉碎性骨折是严重跟骨骨折,多因高处坠落等致伤,临床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等,诊断靠X线、CT,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预后有差异,老年、年轻患者及复查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左脚跟骨粉碎性骨折是跟骨骨折中较为严重的类型,指跟骨骨质碎裂成三块及以上。多因高处坠落,足跟先着地,地面反作用力向上传导至跟骨导致骨折;也可见于交通事故等强大外力作用。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概率有差异,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更易发生,年轻人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
二、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受伤部位出现明显肿胀、疼痛,压痛显著,踝关节活动受限,患侧足部不敢负重行走。
特殊体征:可能出现足跟部畸形,如跟骨增宽、缩短等外观改变,触诊可感知骨擦感或异常活动。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显示跟骨骨折的基本形态、骨折块移位情况等,但对于一些细微骨折或复杂的关节面情况显示可能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精准地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包括跟骨后关节面的压缩、塌陷程度,骨折块的三维结构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关节面破坏较轻的患者。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足,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限制足部活动,促进骨折初步愈合。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足血运、感觉等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塌陷严重的患者,多需手术干预。手术目的是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包括跟骨的高度、宽度和关节面的平整性。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
五、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等长肌肉收缩练习,如小腿肌肉的绷紧和放松,但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固定。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逐步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和主动的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活动。同时可借助拐杖部分负重行走,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但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循序渐进。
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加强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如进行提踵练习等,恢复足部的正常负重和行走功能。可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和难度,如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使患足功能尽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情况: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一定的足部功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后遗症,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骨折愈合情况、关节面恢复程度等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骨质疏松的管理,在康复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骨折,同时要加强营养,保证钙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年轻患者:在康复后期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防止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或关节软骨进一步磨损。
定期复查:治疗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X线或CT等,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足部关节的恢复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