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病因复杂,分为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有系统性疾病、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血液系统疾病;外在因素有皮肤干燥、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内在因素
系统性疾病:许多全身性疾病可引起皮肤瘙痒。例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使皮肤内的糖含量升高,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引起瘙痒;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功能不全,体内的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在皮肤蓄积,可导致皮肤瘙痒;肝胆疾病,如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血液中胆盐浓度升高,会沉积在皮肤下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皮肤血液循环加快等因素可能导致瘙痒,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皮肤代谢减缓,皮肤干燥等也可引发瘙痒。
神经精神因素:神经精神系统障碍可导致皮肤瘙痒。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这些精神心理问题会影响大脑对瘙痒的感知和调节机制,导致瘙痒感的产生或加重;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脑肿瘤等,也可能干扰正常的瘙痒感觉传导,引起皮肤瘙痒。
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失调与皮肤瘙痒密切相关。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肤黏膜变薄、干燥,皮脂腺功能减退,容易出现皮肤瘙痒;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也可能引发皮肤瘙痒;此外,一些内分泌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引起皮肤瘙痒。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皮肤瘙痒。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皮肤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瘙痒;淋巴瘤等血液肿瘤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以及肿瘤细胞的影响,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外在因素
皮肤干燥:这是常见的引起皮肤瘙痒的外在因素。老年人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水分流失增多,皮肤容易干燥,从而引发瘙痒;冬季空气干燥,人体皮肤的水分更容易散失,也会导致皮肤干燥瘙痒;频繁洗澡,尤其是使用温度过高的水洗澡以及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等清洁用品,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使皮肤更加干燥,引起瘙痒。
物理因素:机械性刺激,如搔抓、摩擦等,会直接损伤皮肤,导致皮肤瘙痒;温度变化,过冷或过热的刺激都可能引起皮肤瘙痒,例如冬季寒冷空气刺激皮肤,夏季炎热时皮肤出汗后又受到衣物摩擦等;日光照射,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等可损伤皮肤,引起瘙痒,尤其是一些光敏性皮肤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日光照射后的皮肤瘙痒。
化学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皮肤瘙痒。例如化妆品中的某些香料、防腐剂等成分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导致皮肤瘙痒;洗涤用品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洗衣粉、洗洁精中的某些表面活性剂等,接触皮肤后可引起刺激或过敏反应,引发瘙痒;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瘙痒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抗癫痫药、吗啡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反应或直接刺激皮肤神经等机制导致瘙痒。
生物因素:昆虫叮咬,如蚊虫、跳蚤、臭虫等叮咬皮肤后,其唾液等物质可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导致瘙痒;寄生虫感染,如疥螨感染引起疥疮,疥螨在皮肤内挖掘隧道等活动会刺激皮肤,引起剧烈瘙痒,阴虱感染也会导致阴毛部位及附近皮肤瘙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