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足第五跖骨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无明显移位可保守治疗,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明显移位或累及关节面需手术,如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康复分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固定期间有肌肉收缩和邻近关节活动,拆除后有关节活动度和负重训练,儿童和老年人康复需各有注意事项。
一、保守治疗
(一)适用情况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左足第五跖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比如一些裂缝骨折或者轻度移位但通过手法复位后位置尚可维持的情况。
(二)具体措施
1.石膏或支具固定
一般需要将左足固定于功能位,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因为儿童的骨骼发育尚未完全,血液循环相对更敏感,固定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而老年人可能存在血管硬化等情况,也需要注意。对于儿童,要定期调整固定装置的松紧度,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手术治疗
(一)适用情况
1.明显移位的骨折:如果左足第五跖骨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维持良好的对位对线,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超过2-3mm等情况。
2.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当骨折累及跖趾关节面时,为了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保证关节功能,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式
1.克氏针内固定
通过手术将克氏针穿过骨折端,起到固定骨折的作用。术后需要注意保持针道的清洁,防止感染。儿童由于骨骼生长的特点,克氏针可能需要定期调整或在合适的时候取出;老年人则要注意针道感染的风险,加强针道护理。
2.钢板螺钉内固定
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可能会使用钢板螺钉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相对更稳定,但手术创伤相对克氏针内固定稍大。术后同样需要关注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1.肌肉收缩锻炼
在骨折固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比如足部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儿童,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避免过度用力;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防止肌肉萎缩加重。
2.邻近关节活动
可以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儿童在进行邻近关节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影响骨折部位;老年人要缓慢进行,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二)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1.关节活动度训练
当拆除固定装置后,需要逐步进行左足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如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足进行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儿童在康复训练时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其恢复关节功能;老年人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
2.负重训练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负重训练。开始时可以部分负重,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儿童由于骨骼生长潜力大,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骨骼强度和愈合情况谨慎进行负重训练,防止再次骨折等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