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累及不同年龄段的变态反应性多形性皮炎发病与内在过敏体质、全身性疾病影响及外在接触过敏原、局部刺激相关临床表现分急亚慢三期诊断依据病史、症状及检查鉴别需与接触性皮炎等区分治疗包括避免诱因、局部全身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温和药物、孕妇谨慎用药、过敏体质者防接触过敏原等。
一、定义
外耳湿疹是一种发生在外耳道、耳廓及周围皮肤的变态反应性多形性皮炎,属于皮肤科常见疾病,可累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相关。
二、病因
(一)内在因素
1.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体质人群,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免疫反应更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外耳湿疹发病风险。
2.全身性疾病影响:如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胃肠功能紊乱等,可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等途径诱发外耳湿疹。
(二)外在因素
1.接触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抗生素等)、化妆品、染发剂、动物皮毛等,接触后易引发局部变态反应。
2.局部刺激:耳内用药(如抗生素滴耳液)、污水长期刺激外耳道、佩戴不合适的助听器或耳机等,均可能对外耳道皮肤产生刺激,诱发外耳湿疹。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
耳部出现剧烈瘙痒、灼热感,皮肤可见红肿,继而形成密集的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有渗出液,干燥后形成结痂。
(二)亚急性期
红肿减轻,渗出减少,皮肤表面有鳞屑、结痂,瘙痒症状仍较明显。
(三)慢性期
皮肤增厚、粗糙、皲裂、脱屑,瘙痒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病情易反复。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如接触过敏原史、过敏体质等)、典型症状(耳部瘙痒、皮疹等表现)及耳部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耳部皮肤的直观表现即可初步确诊。
五、鉴别诊断
需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多有明确接触刺激物或过敏原的病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脂溢性皮炎常伴有头皮等部位的类似表现,皮肤多有油腻性鳞屑;神经性皮炎则以皮肤苔藓样变为主要特征,瘙痒呈阵发性加剧等,通过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可进行区分。
六、治疗原则
(一)避免诱因
尽量明确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因素,如停止使用可疑致敏的耳内用药、远离已知过敏原等。
(二)局部治疗
1.急性期:渗出较多时,可选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以收敛、清洁创面。
2.亚急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氢化可的松霜等,起到抗炎、止痒作用。
3.慢性期:皮肤增厚、皲裂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软膏等)联合尿素软膏等,以改善皮肤状态。
(三)全身治疗
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症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皮肤娇嫩,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家长需加强看护,防止儿童过度搔抓耳部。
(二)孕妇
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过敏体质者
此类人群需格外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定期体检监测过敏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护,降低外耳湿疹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