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引起疼痛可通过一般缓解措施和医疗干预措施来缓解,一般缓解措施包括大量饮水和改变体位;医疗干预措施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α受体阻滞剂)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自行用成人药、控制饮水,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体位改变和适度饮水。
一、一般缓解措施
(一)大量饮水
对于大多数尿道结石引起疼痛的情况,大量饮水是基础且重要的缓解方式。增加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量,尿液对尿道结石有一定的冲刷作用,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同时也能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结石刺激尿道引起的疼痛。一般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需要根据体重适量饮水,比如学龄前儿童每天饮水约500-1000毫升,学龄儿童可达到1000-1500毫升;成年人则按照上述量饮用。
(二)改变体位
适当改变体位有时也能缓解尿道结石引起的疼痛。例如,对于部分可以活动的患者,尝试跳跃、倒立等动作,利用重力作用促使结石在尿道内移动,可能会使结石对尿道的刺激减轻,从而缓解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体位改变应适度,避免因剧烈动作导致疼痛加剧或结石移动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对于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跳跃等动作要谨慎,防止因体位突然改变引发心血管意外等情况。
二、医疗干预措施
(一)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对于尿道结石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要注意,儿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要特别谨慎,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6个月以上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重等情况使用。
α受体阻滞剂:对于部分尿道结石患者,尤其是结石位置靠近尿道下段的情况,使用α受体阻滞剂可以松弛尿道平滑肌,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从而间接缓解疼痛。常见的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但使用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需谨慎评估。
(二)手术治疗
对于疼痛剧烈且药物治疗无效的尿道结石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尿道镜下结石取石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尽可能选择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尿道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疼痛,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缓解疼痛过程中,要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的止痛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其造成损伤。同时,儿童大量饮水时要注意控制量,避免引起水中毒等情况,要少量多次饮水。
(二)老年人
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缓解尿道结石疼痛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考虑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的影响,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关注对血压等的影响。在采取体位改变等措施时,要缓慢进行,防止因体位变化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老年人大量饮水时也要适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