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按急性期、早期、中期、后期分阶段进行处理,急性期制动冷敷,早期局部肌肉等长收缩和邻近关节活动,中期骨折部位渐进性活动和肌肉力量训练,后期恢复关节活动度、正常步态和功能并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急性期处理
撕脱性骨折发生后,首先要制动受伤部位,避免进一步损伤。可以使用夹板或石膏进行外固定,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这有助于减轻疼痛和防止骨折移位加重。同时,进行冷敷,一般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急性期处理时,家长要更加小心地固定和护理,避免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因疼痛和不适产生的哭闹等行为加重损伤。
二、早期康复(受伤后1-2周)
(一)局部肌肉等长收缩
在骨折固定的情况下,进行受伤部位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例如,腿部撕脱性骨折时,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通过等长收缩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助于骨折部位的恢复。对于儿童,要在家长或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动作正确且不过度用力。
(二)邻近关节活动
在骨折固定的允许范围内,进行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比如上肢撕脱性骨折,可进行手腕、肩关节等邻近关节的活动,通过关节活动可以维持关节的灵活性,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的患者,邻近关节活动的幅度和强度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儿童由于骨骼和关节处于发育阶段,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三、中期康复(受伤后2-6周)
(一)骨折部位渐进性活动
随着骨折部位初步稳定,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骨折部位的活动度。例如,通过使用支具或在医生辅助下进行轻度的屈伸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幅度和力量,避免再次损伤骨折部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要更加密切关注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二)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受伤部位周围肌肉的渐进性抗阻力量训练。可以使用轻量级的器械或自身重量进行练习,如腿部撕脱性骨折可进行直腿抬高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为骨折部位提供更好的支撑。不同性别在力量训练上可能存在差异,但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女性一般力量相对较弱,训练时要注意起始重量不宜过大。
四、后期康复(受伤后6周以上)
(一)恢复关节活动度
进行全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恢复受伤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可以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全方位活动练习,使用物理治疗手段如关节松动术等辅助恢复。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有耐心和坚持训练。
(二)恢复正常步态和功能
进行负重和平衡训练,逐步恢复受伤肢体的正常功能,如行走训练等。对于有生活方式不良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在恢复后期要逐渐增加活动量,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运动模式。同时,对于有过骨折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在恢复正常功能后,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以维持肢体的良好功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