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是女性高发的泌尿系统感染病,由细菌感染引发,诱因包括性生活、尿路梗阻等,有尿频、尿急等典型及非典型症状,通过尿液检查等诊断,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需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
急性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黏膜炎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尿道短、直且靠近肛门,细菌易侵入有关。
二、病因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约占70%以上,其他致病菌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可通过上行感染(经尿道进入膀胱)、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膀胱)等途径侵入膀胱。
2.诱因:
性生活:女性在性生活后容易发生急性膀胱炎,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
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膀胱内滋生繁殖。
机体抵抗力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局部卫生不良:不注意外阴部清洁,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尿频:患者会频繁地产生排尿的感觉,白天可能每小时就需要排尿一次,夜晚也会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常常迫不及待地要去排尿,否则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尿痛:排尿时尿道会有灼热感、刺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为轻微,只是稍有不适,有的患者则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排尿过程。
血尿:部分患者尿液中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颜色呈红色,这是由于膀胱黏膜受到炎症刺激,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2.非典型症状: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而局部的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超过5个;还可能有红细胞,尿蛋白可呈弱阳性。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若细菌计数≥10CFU/ml,可确诊为尿路感染。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需要多次进行尿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2.超声检查:可了解膀胱的形态、大小以及有无结石、肿瘤等尿路梗阻的因素,有助于寻找急性膀胱炎的诱因。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尿量,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有助于清除膀胱内的细菌,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等,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等。
2.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女性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和阴道。
避免憋尿:及时排尿,不要长时间憋尿,憋尿会使膀胱内尿液潴留,有利于细菌繁殖。
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阴部,性生活后女性应立即排尿,有助于将尿道内的细菌冲洗出体外。
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合理控制血糖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