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化脓性骨髓炎有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学、预后及与年龄相关等特点,全身症状急重,局部早期表现不典型,X线早期难发现,CT、MRI有优势,常见金葡菌等感染,早期规范治预后好,延误可致不良后果,婴幼儿与年长儿童表现有别。
一、临床表现特点
全身症状:儿童起病多较急,全身症状明显,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伴有寒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这是因为儿童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容易扩散,引发较为严重的全身反应。
局部症状
早期:局部疼痛、压痛明显,患肢活动受限,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患肢等。病变部位皮温可轻度升高,但红肿等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进展期: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可出现红肿,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压痛范围扩大,部分患儿可出现脓肿形成,若脓肿穿破皮肤则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二、影像学特点
X线检查:早期(发病后1-2周内)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皮质模糊、虫蚀样骨质破坏等改变,这是因为儿童骨的血供特点,感染容易在骨髓腔内扩散,破坏骨质。
CT检查:能更早发现骨质破坏情况,对于较小的骨破坏灶、软组织脓肿等显示较X线更为清晰,可更好地评估病变范围,尤其是对长骨骨干周围的病变显示有优势。
MRI检查:是早期诊断儿童化脓性骨髓炎较为敏感的方法,在病变早期即可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等改变,能清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包括骨髓、骨皮质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病原学特点
常见致病菌:儿童化脓性骨髓炎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与儿童的生理特点及易接触的环境有关,儿童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细菌入侵,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常见的皮肤定植菌或环境中的致病菌。
感染途径:多为血源性感染,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引起感染。儿童长骨干骺端是血供丰富的区域,毛细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导致感染发生。
四、预后特点
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及合适的局部处理,大多数儿童化脓性骨髓炎可以治愈,骨的生长发育一般不受明显影响。因为儿童骨的再生能力较强,在感染得到控制后,骨组织能够较好地修复。
延误治疗可导致不良后果:若延误治疗,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骨坏死、病理性骨折、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影响肢体的生长发育,导致肢体短缩、畸形、功能障碍等。例如,慢性骨髓炎可导致窦道反复流脓,长期炎症刺激影响骨的正常生长,使患肢出现长短不一、畸形等情况,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肢体功能。
五、与年龄相关的特点
婴幼儿:婴幼儿骨髓炎病变多累及干骺端,由于婴幼儿骨膜较厚,感染时骨膜下脓肿形成较晚,容易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脓肿,且全身症状更为突出,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年长儿童:年长儿童骨髓炎的临床表现相对接近成人,但仍有自身特点,如在症状表述和局部体征的表现上可能较婴幼儿更能配合描述,但在治疗上仍需考虑儿童骨生长的因素,避免影响骨骼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