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制定方案)、手术操作(体位摆放、选切口、显露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植入、植骨融合)、术后处理(伤口护理、神经监测、康复锻炼,不同患者康复有差异)。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受伤机制、既往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女性患者要考虑月经周期等情况对手术的影响。
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明确腰椎骨折的部位、程度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如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等)、骨折块移位情况以及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情况。
2.手术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例如,对于单纯压缩性骨折,可考虑经皮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手术;对于爆裂性骨折伴有神经压迫等情况,多考虑开放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二、手术操作(以常见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为例)
1.体位摆放
患者一般采取俯卧位,在腹部垫枕,使胸部和骨盆悬空,以减轻腹部压力,同时利于腹部呼吸运动,也能更好地暴露腰椎手术区域。
2.切口选择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通常在骨折椎节相应的背部做后正中切口,长度根据骨折范围而定,一般要能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及上下邻近椎体。
3.显露椎体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组织,显露棘突、椎板等结构。然后使用椎板拉钩等器械进一步拉开周围组织,清晰暴露骨折的椎体及周围结构。
4.骨折复位
如果存在骨折块移位压迫脊髓神经等情况,需要进行骨折复位。可通过牵引等方法先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对于骨折块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用骨膜剥离器等器械小心撬拨骨折块,使其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
5.内固定植入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装置,如椎弓根螺钉系统等。在相应的椎体上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通过连接棒等将螺钉连接起来,以达到稳定脊柱、固定骨折部位的目的。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时,要准确把握进针点和进针角度,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如神经根、脊髓等。
6.植骨融合(如有需要)
如果考虑进行植骨融合,可取自体髂骨等作为植骨材料,将其放置在骨折椎体之间或周围,促进骨折部位的融合,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植骨的方式可以是块状植骨或颗粒状植骨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三、术后处理
1.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
2.神经功能监测
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如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等,及时发现是否有神经损伤加重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指导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范围,如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等,促进脊柱功能的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进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加快康复锻炼的进度;老年患者则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再次损伤。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锻炼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锻炼时的血糖变化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