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与荨麻疹均为皮肤疾病,皮肤过敏由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致皮肤出现症状,表现多样,通过病史及过敏原检测诊断,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依症状轻重治疗预防;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表现为风团等,依临床表现诊断,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避免诱发因素预防,儿童在两病的防治中需特殊关注。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多数患者是由于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如Ⅰ型变态反应)引起,但也有部分患者是由于物理因素(如摩擦、压力、冷、热等)、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例如,寒冷性荨麻疹就是由于皮肤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发病。
临床表现
皮肤过敏:症状多样,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形态不一,可局限于接触部位,也可泛发全身。如果是接触性皮肤过敏,接触过敏原的部位会首先出现症状,表现为红斑、肿胀、瘙痒等。例如,接触化妆品后发生的皮肤过敏,会在面部出现红斑、瘙痒等表现。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风团,风团通常突然发生,大小及形态不一,颜色可呈淡红色或白色,发作时伴有剧烈瘙痒,风团一般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例如,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全身出现大量风团,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
诊断方法
皮肤过敏: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如近期是否接触新的化妆品、食物、药物等,结合皮肤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用于接触性皮肤过敏的过敏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过敏原。例如,对于怀疑是接触性皮肤过敏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可以确定具体的接触过敏原。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风团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进行诊断。同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检查,以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排除其他疾病。例如,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存在变态反应性因素。
治疗与预防
皮肤过敏: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关键。然后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轻度的皮肤过敏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缓解症状;症状较重的可能需要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预防方面,要尽量明确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如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后,应严格避免食用该食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化妆品等可能接触的物品,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皮肤过敏,且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因素。
荨麻疹: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以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预防方面,要注意避免各种可能的诱发因素,如避免寒冷刺激、避免接触可疑的致敏物质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生活环境中可能的诱发因素,如衣物材质等,及时调整以预防荨麻疹的发生。同时,儿童在患病期间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